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该给物业公司戴上“紧箍咒”了
纪委通风报信,映射出了官场逻辑□殷国安 
严禁私自收留弃婴该先保障救护□贾春强 
房管局拉房产广告“出卖”的是公权力□汪昌莲 
2013年06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委通风报信,映射出了官场逻辑□殷国安 



  陕西镇坪县纪委作风办一负责人得知媒体记者要暗访该县部分单位上班情况,通过“作风整顿”QQ群向被监督单位通风报信,目前群发信息的当事人已被调离原工作岗位。
          (6月19日《华商报》)
  媒体记者暗访机关作风,正是配合当地官方的具体行为,甚至就是配合纪委“作风办”的。作为纪委作风办的官员,应该大力支持,帮助记者搞好暗访,能够发现机关作风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办的官员为何却要向各单位通风报信,“破坏”媒体记者的暗访?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
  我们首先要排除这位作风办的官员“以权谋私”的动机。如果他的通风报信的信息只发给和自己关系较好的某几个单位,则可能是为了包庇关系户;但他的信息是群发给各单位的,这就排除了为“私”的可能性,反而可能是出于为“公”打算,是为本地的利益服务的。
  这里有一个谁来主持暗访的问题,因为记者自己进行的暗访和纪委作风办主持的暗访是不一样的,弄得不好,是可能出大问题的。例如:一是,在暗访的对象上。作风办主持的暗访可能会选择单位,即使在暗访时,也可能会“识别”领导,而记者自主进行的暗访,却可能让重要部门曝光,甚至让重要领导中枪;二是,在暗访发现问题的处置上,作风办可以完全掌控,有的可以“剪贴”,有的可以不处置,处置的宽严也完全由官员掌控;而记者一旦暗访,发现的问题都会毫无例外地按照制度处置,失去任何自由裁量权了;三是,作风办暗访的问题,可以在内部解决,当然也可以经领导批准后选择性地曝光,而记者一旦暗访到问题,就都得公开曝光,甚至可能让地方形象受损。所以,对于记者的暗访,最好还是让他们什么也查不到;而这正巧说明本地作风建设的成绩,给政府官员树立起正面形象。
  这样的一个道理,其实在网络反腐中早已得到了验证。网络反腐为什么威力大?一些官员为什么最不满意网络反腐?就是因为网络举报让问题立即公开,迫使纪委依法依规查处,只要有丝毫的包庇,都会遭遇网友的监督。
  由此观之,镇坪县纪委作风办的罗某,虽然自作主张地通风报信,其实正是遵循的官场逻辑。难怪有网友猜测,他其实是奉命办事的。现在处分他也不过是迫于形势,将来还是会有官升的。但给我们的启发正在于:反腐败就是要公开举报,让查处腐败的过程也处于公众监督之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