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在医药卫生体制远未健全的背景下,此举实属盲动。把医疗公平重担压在走穴医生的肩上,指望靠个体自律实现一碗水端平,太过理想化。长此以往,极有可能演变为“精英医生”服务“精英患者”的双簧戏。在“放”之前有能“收”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近日,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将《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报送给广东省卫生厅。这个实施细则一旦获批,深圳具有中级技术职务的医师就可以自由走穴,无须原单位同意,便可在深圳其他医疗机构执业。有关人士透露,希望借此解放医生生产力,让更多市民不用排长队就可享受专家服务。 (本报今日A23版) 医生可自由走穴,笔者由此马上想到了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现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走穴老师所遭受的质疑和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医师走穴之路的悲观性预见。在当前医药卫生体制远未健全的背景下,试图以此为突破点大踏步改革,虽有美好的事前假设,但公众感受最真切的,却是一股盲动的味道。 首先回到政策初衷,深圳市卫生部门期冀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扩大医生行医范围,让更多患者不再排队求医,从而化解“看病难”问题。制度设计的蓝图可谓严丝合缝,不露破绽。但考虑到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医生职业的医德要求,医生个人谋求改善生活水平的现实需要,患者先天的弱势处境等等因素,虽则表面上看医生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但把医疗公平这样一副重担压在走穴医师一方的肩上,指望靠个体自律实现对患者“一碗水端平”,实在太过理想化。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看病难”就意味着公共医疗资源的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作为医生,又能有多少剩余生产力可供解放呢?此时抛出自由走穴的“诱饵”,且无需原单位同意,就像是给孙猴子卸下那副最忌惮的“紧箍”。在利益的诱惑下,那些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疗骨干,流向回报丰厚地带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医院原有的医疗资源随之一点点被稀释。 另一方面,对那些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患者来说,为免于“排队困扰”自然地会涌向这些条件不错的新“门头店”。双方“你有金钱、我有技术”各取所需,长此以往,极有可能演变为“精英医生”服务“精英患者”的双簧戏,而那些最该接受医治的普通患者无奈被无情地拒之门外,长长的队伍该排还得排,享受专家服务依旧遥不可及。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笔者想问,在运作此项政策的过程中,为何不考虑建立与之配套的“后勤保障”政策?如此甘冒极有可能激化医患关系的风险,底气何在?须知,理想照进现实的前提得是有阳光的存在,故而在这般阴霾笼罩之下,想摸石头过河更得当心摔跟头。 对当地卫生部门来说,结合实际进行系统地前期论证,形成一揽子切实可行的成体系政策,在“放”之前有能“收”的把握,切实保证解放生产力不沦为解放“创收力”,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也才是患者之福、改革之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