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医生自由走穴”别弄巧成拙
“国标”不能总是比问题慢半拍
人行道半年挖6次因权力异动
设“校长纪念日”利益浑水要查查
2013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标”不能总是比问题慢半拍



  □汪昌莲 

  7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称,国家禁用的有毒塑化剂有可能藏身保鲜膜之中,流向百姓餐桌。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也于当日发布报告,在被调查的16种PVC保鲜膜样品中,有15种样品检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增塑剂DEHA。专家呼吁尽快出台PVC保鲜膜国家标准,并提醒消费者,最好选购使用PE保鲜膜。      (本报今日A19版)
  白酒塑化剂事件刚刚淡出公众视线,保鲜膜塑化剂“报告”又横空出世。16种PVC保鲜膜样品中,居然有15种样品检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塑化剂,令人触目惊心。这表明,人们只要使用过PVC保鲜膜,就有可能受到过塑化剂的毒害。特别是,与白酒塑化剂事件如出一辙,因为没有PVC保鲜膜国家标准,也就不可能有塑化剂含量标准。在对保鲜膜的监管上,“国标”又比“问题”慢了半拍。
  塑化剂是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其添加对象包含了塑胶、混凝土、乾壁材料、水泥与石膏等等。可见,食品是禁止添加塑化剂的。但塑化剂可以用于食品包装,这才与食品扯上了关系。问题是,塑化剂也是有害物质,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问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包装材料,PVC保鲜膜一直没有国家标准,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标准,从而避开了监管,导致含有塑化剂的PVC保鲜膜,尽管毒害了无数消费者,却一直是“合格产品”。
  令人不解的是,面对PVC保鲜膜塑化剂事件,专家只字不提监管部门的失责行为,反而提醒消费者“最好选购使用PE保鲜膜”。试问,市场上为何还存在“可以用”和“不可以用”的保鲜膜,全凭消费者自己去分辨和选择?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消费者自己去规避,那还需要监管部门干什么?
  “国标”不能总是比“问题”慢半拍,甚至是为“问题”而生。不管是为了维护食品及包装企业的利益,还是为了促进国内食品产业的振兴,终究都抵不上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重要。这就要求监管和“国标”应始终跑在“问题”的前面,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者和终结者。如何加紧制定PVC保鲜膜国家标准,使其更权威化和严格化,进一步完善对食品包装产业制度化保障和监管,公众将拭目以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