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诃德 29日上午,在湖北武汉市一辆551路公交车上,一位自称要拉肚子的中年女子走到前面恳求司机放自己下车,屡求司机开门未果,闹肚子的女乘客便请求后排乘客到车的前方,之后她便在公交车上大便。(7月30日《武汉晚报》) “人有三急”,若不是没有别的办法,谁也不可能不顾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脱下裤子方便,更何况,行为者还是一个女性。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道德层面的范畴,而是一个公共服务是否到位的问题。我们常说,好的机制使坏人变好,但反过来,一个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公共服务,就有可能让好人也“变坏”。 让一个“寻厕无门”的人,恪守公共道德也有些不近人情。很多时候,公共场所变成了厕所,就是因为所处的地段没有公厕。如果忽略了这样的客观事实,那么道德谴责的方向就有些错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公共交通车上的大便现象越来越多,有在地铁站上当众撒尿的,也有在公交车上当场大便的。去年11月,广州地铁三号线看到了让人震惊的一幕:当地铁经过赤岗塔站至客村站附近时,一个男孩在车厢的角落里突然蹲下大便,当时他的母亲尴尬地轻声道歉。而随着类似现象的越来越多,由单纯的道德指责变成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拷问。在很多情况下,“大便”式的不文明也是被逼出来的。 在安全为上的要求之下,司机“教条式”的执行规定并没有什么过错。所谓的人性化,并不能取决于司机的“随机应变”或者“灵活处理”,应当是有一套完整的服务应急策略。公共交通工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应当作为服务的内容。诸如遇到了抢匪如何处理,遇到了车祸怎么处理,遇到了乘客拉肚子或者突发疾病怎么处理,都应有明确的规范和操作流程,才能避免“当众方便”的尴尬出现。 此次公交车上拉大便没有引起其他乘客的反感,司机也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这都为提升服务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讲,认识到这种情况的特殊性,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并给予共同的支持与关注,本身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服务应急。在此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技术上的跟进,以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