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医师“黑名单”别沦为保护伞
“神回复”是不加掩饰的权利蔑视
“中国式修学游”亟需制度规范
多一点群众教育
2013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师“黑名单”别沦为保护伞



  医方摆出这番“高姿态”,当是为化解医患纠纷而展开的自我救赎。如何确保这份“黑名单”不会顺势沦为被惩治对象的保护伞,考验改革者的诚意。要达到公示目的,前提是得有一份基于量化标准的“时间表”,可这个有吗?若带病上路,则无论制度散发多少善意,注定只会中途夭折。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表示,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该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医生“不过关”的原因也有望对社会公示,并建议增加“终身禁医”的规定。这意味着,在两年一次的考核中,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
           (本报今日A16版)
  随着医患纠纷事件的持续高发,如何破解双方呈激化态势的对立矛盾刻不容缓,作为先天处于强势一方的医方摆出这番“高姿态”,也当是痛定思痛后的自我救赎之举。而对于公众来说,此次自上而下的行业自律性改革是否有诚意,还得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毕竟,一份缺乏问责保障的“黑名单”,极有可能顺势沦为一把被惩治对象的保护伞。
  所谓的医德医风问题,主要包括医生收取商业贿赂,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遇到紧急情况不服从调遣“临阵脱逃”等。近期,国际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在华曝出“行贿门”,陕西富平妇幼保健院医生涉嫌卖婴案持续发酵,无不是医德医风败坏的典型案例。
  在行业环境亟待整治净化之时,通过定期考核,形成含暂停执业、终身禁医等在内的退出机制,在从业者的“饭碗”上做文章,用制度的刚性威慑力阻止医德滑坡,这副对症下药的良方没有问题,也契合了公众期待。但令人灰心的是,去年7月份《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发布之际,针对医德医风监督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就曾表示“正在考虑制定医生‘黑名单’”。乖乖,这也考虑得忒久了吧?而如今一句“有望公示”的表态也是闪烁其词、语焉不详,有“方子”却不给治病,这不是糊弄人又是什么?。
  在看似美好,却无处落脚的尴尬面前,公众对黑名单公示可能“胎死腹中”的担忧甚至已超过对制度善意的期许。众所周知,医药卫生行业因其专业性,普通公众要进行外部监督殊为不易,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行业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内部监管和自律,而对于本就姗姗来迟的医师考核公示,考核者又抛出这般“犹抱琵琶半遮面”犹疑不定的态度。笔者试问,公众信心何来?
  当然,在全国200万执业医师群体面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有慎之又慎的必要,但前提是得有一份基于量化标准的“时间表”,在切实促成公示的同时,保证公平、公正。而担当考核者角色的医师协会,恰恰与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确保其能够秉公办事,本身即需要建立一个堵漏的约束机制。笔者再问,这个有吗?
  所谓“慎始才能善终”,就目前而言,此次医师考核公示尚有太多疑点需要解释,假如无视问题而带病上路,则无论制度有多少善意,也注定只会中途夭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