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医师“黑名单”别沦为保护伞
“神回复”是不加掩饰的权利蔑视
“中国式修学游”亟需制度规范
多一点群众教育
2013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修学游”亟需制度规范



  □张西流 

  8月7日,北京大学东南门,大人与孩子们挤得水泄不通,就像北京上班高峰时挤地铁的人群一样。阳光并不强烈,但毕竟是酷暑时节,大人与孩子们都是满头大汗,甚至汗水湿透衣背,他们拥挤着一点点向前移动,想早一点进入北京大学的校园。(8月11日《燕赵都市报》)
  今年暑期,进入“烧烤模式”的不仅是高温天气,还有热得发烫的“修学游”。比如,清华、北大等著名高等学府被人流挤爆,便是“中国式修学游”现象的一个真实写照。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国式修学游”看似热闹非凡,但大都是一种盲目跟风的“烧钱”行为,不仅做不到物有所值,更是名不副实。
  为适应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修学游”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或在国内进行“修学游”,学生们不但能从社会上学到许多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团队意识,对于开拓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人际交往等都很有帮助。问题是,与旅游部门积极倡导“修学游”相比,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修学游”的态度则是“冷热不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明确的管理办法。对于“修学游”,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导致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充斥其中,给“修学游”带来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中国与美国联合推出的“华语之桥”,堪称是“修学游”中的精品。中国的快速崛起,让美国学生流行赴华修学旅行,学汉语触摸真实中国。由此,“华语之桥”应运而生。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华语之桥”与美国学校合作,设计出适合的方式,以教育旅游的形式给美国学生前所未有的真实学习体验。
  因此,“中国式修学游”需要制度规范。首先,应尽早编制《国家修学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资格准入管理等,都急需政策支撑和指导。同时,应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修学游”作为社会实践学习内容,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计划。再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修学旅游接待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修学旅游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应出台有关法律,保护未成年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