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警察见死不救,岂止反应迟钝
推广电梯保险制度不如先建保险电梯
还有多少楼顶别墅在挑战民众承受力
观点PK
2013年08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广电梯保险制度不如先建保险电梯



    木须虫

  “有伤亡的要赔偿,没有伤亡也要给予一定补偿。”22日,江苏省质监局副局长张前就江苏拟推电梯保险制度,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据了解,该电梯保险分为一个主险和四个副险,主险是乘梯人安全责任险,副险是职业责任险。(8月22日《扬州晚报》)
  从满足侵权责任,维护受害人的权益来说,用保障制度来兜底无疑是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方向值得肯定。
  不过,保险制度终究是兜底的制度,与电梯运营的安全没有任何联系。相反,电梯运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保险不过是在用赔偿金给不便甚至是生命的血色来画句号。在很多时候,电梯出事故甚至是重大安全事故,都与管理与维修不及时、甚至缺位,有着必然的因果关联。因此,对于居民来说,电梯的日常保养维护,恐怕比善后赔偿的“一锤子买卖”更需要更现实。
  电梯的管理,涉及开发商、维护保养单位和监管部门,物业代表业主来行使管理,但其本身不具协调的职能,管理上存在不少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安全责任,谁都不愿意轻易去担负。
  电梯管理的支出谁来承担?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共用设施维修从房屋维修专项资金中支出。然而,房屋维修专项资金由房管部门管理,其申请极为严格,程序很复杂。特别是所谓“须经拥有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的规定,是一道无形的壁垒。
  如果不从规则上顺开发商、维保机构与物业的关系,不协调《特种设备安全法》、《物业管理条例》以及《房屋公共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所属部门之间的衔接,细化物业管理电梯有关的措施与办法,给管理搭上“直通车”,电梯的管理与运营必然会形同虚设。那么,所制定的安全保障制度,难免不会成为关联责任不作为的“保护伞”。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