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在公交车、地铁“内急”事件之后,民众已习惯于文明意识的讨论和攻击之中,却看不到公共服务缺失的根源,公共服务决策部门便躲在幕后当起了看客。公共服务决策部门该为“尿爹”大闹地铁感到脸红,若仅寄希望于用文明意识憋回乘客的“内急”,恐怕不文明现象只会接二连三上演。
父亲让婴儿在地铁车厢里小便,在遭到乘客批评后不仅拒不道歉,还频出粗口谩骂,甚至威胁要叫人过来“劈死你”。近日,上海地铁车厢内发生的事件引来不少人对不文明行为的集体声讨,并将事件中的主角称为“尿爹”。(本报今日A15版) 地铁上婴儿的一次小便,让整个车厢弥漫着“火药味”,看似有些兴师动众,却再次照出民众对公共场所文明意识缺失的隐忧。 众所周知,公共场所随地“方便”确实有伤大雅,但不得不提的是,当武汉一女子无奈之下在公交车上大便,让同车乘客如坐针毡,然而她因事后打扫“战场”的举动获得了乘客的谅解。与这名女子相比,婴儿的一次小便只是“小巫见大巫”,若家长及时表达歉意,乘客也不会斤斤计较,但正是由于“尿爹”的不以为然,才导致了这场闹剧的上演。面对乘客的集体指责,“尿爹”不仅无意反思,反而对其他乘客恶言相向,文明意识的缺失显而易见。 从女子公交车上大便,到南京打工小伙跳下站台在轨道内“方便”,类似的不文明现象早已饱受诟病,但从武汉女子的身上不难看出,不文明现象并非一定是文明意识缺失所致,“站点以外不停车”的不便也会逼出了不文明的“方便”。同样,若南京站台附近公厕近在咫尺,打工小伙还会冒死霸占轨道吗?依此看来,对于“方便”现象,我们不该一味地仅指责民众素质低下,公共服务的缺位同样值得反思。 部分公共设施的决策部门患上了某种“洁癖”,只考虑外表上的光鲜,而忽略了细节上周密。在一起起公交车、地铁“内急”事件之后,民众已习惯于文明意识的讨论和攻击之中,却看不到公共服务缺失的根源,公共服务决策部门便躲在幕后当起了看客。 相形之下,郑州公交车开设“哺乳间”的行动值得各地借鉴,一块小小的“遮羞布”,竟避免了年轻妈妈当众喂奶的大尴尬,可谓公共服务提升的标杆。可见,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性化设施,并非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公共服务决策部门该为“尿爹”大闹地铁感到脸红,哪怕仅仅在车厢放置一些方便袋,或许就可避免当下的闹剧。若公共服务决策部门也只做表面文章,放之深层伤疤于不顾,仅寄希望于用文明意识憋回乘客的“内急”,恐怕不文明现象只会接二连三上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