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还债靠“好儿子”,法制去哪了
问责“雷语”还须解剖跑偏的“官念”
派出所收百万赞助该拿啥“礼尚往来”
2013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还债靠“好儿子”,法制去哪了



     □本报评论员 李帆 
  “老赖”依然逍遥法外,法律之剑再次折戟,“子赔父债”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在道德光环背后其实是制度和法律失灵的悲剧,“好儿子”可还老李一个公道,却堵不住制度和法律执行的漏洞,唯有构筑制度和法律的强制力,才能阻断“老赖”狂飙的后路。
  浙江宁波一工人老李干活受伤,老板王总拖着赔偿款一直不给。法官上门要钱,老板说什么也不愿出钱。为感化他,法官说起受伤工人的家庭状况,但还是没能要到钱。老板儿子觉得父亲做法欠妥,瞒着父亲用升学的红包凑齐了赔偿款,到法院帮父亲结了案。承办法官说,他想过两天把这个消息告诉王总,不知他到时候做何感想。   (本报今日A23版)
  在老板的一毛不拔衬托之下,其儿子的深明大义着实感人肺腑,一场看似将无果而终的“讨薪”事件终于峰回路转,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这样的结果果真算得上圆满吗?“老赖”依然逍遥法外,法律之剑再次折戟,“子赔父债”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若仅局限于个例而言,我们的确该给老板儿子一些掌声。在其父亲冷漠、践踏法律等行为的潜移默化之下,他竟能出淤泥而不染、心系工人疾苦,实属不易。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工人拿到雪中送炭般的赔偿金,法院摆脱了“执行难”的烫手山芋,算是给了民众一个交代。
  然而,法官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不知王总知道的时候做何感想。或许在法官看来,这名老板将在儿子的义举面前会低下曾经“高昂”的头颅,被抛之脑后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将重见天日。但笔者认为,法官或许高估了这名老板的道德水平,但凡有一丝怜悯之心,他又怎会绝情到置工人生死于不顾的地步。在他得知真相的那一刻,难保不会“赐予”儿子一顿诘责。
  况且,天下“老赖”无数,寄希望于每个“老赖”都有一个“好儿子”,无异于痴人说梦。可见“子赔父债”并非解决问题的正道,我们与其沉浸于对道德的赞美,不如面壁反思法律“执行难”的短板。
  一者,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已在各地推而广之,但区区6万元的小纠纷却绊倒了当地法院,在“老赖”面前显得无可奈何,刚性约束制度竟如此不堪一击;再者,当地法院明知老板具有偿还能力,但执法手段却如此疲软,除了靠道德说教感化外,竟无所适从,强制执行的法律威严去哪了?
  因此,道德光环背后是制度和法律失灵的悲剧。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形同虚设,老板耍赖便摆脱了后顾之忧,法院“执法难”的现状又给了他说出“爱咋咋地”的戾气,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好儿子”能铲除的。
  “子赔父债”可还老李一个公道,却堵不住制度和法律执行的漏洞,这名老板在内的无数“老赖”仍在欠钱不还的老路上我行我素,任何道德感化都将化为泡影。唯有构筑制度和法律的强制力,才能阻断“老赖”狂飙的后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