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这番“高论”之下,厨房一下子沦为“黑作坊”,那一道道或炒或炸的珍馐美味瞬间有了“原罪”,这让祖祖辈辈“好这口”的老百姓如何承受得起?放言者对烹饪方式片面指责,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炒作借口。对此,大可一笑置之。真要信了,到头来还不得饿死? 近日,北京市外事办主任赵会民一句“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引爆了网民的调侃和讨论。13日,记者邀请环保公益组织“自然大学”研究人员,在家中使用蒸、煮、炸、炒4种方式,监测PM2.5数值变化。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油炸、炒菜时,PM2.5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达到严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级别。 (10月14日《新京报》) 在这位赵主任的一番“高论”之后,厨房一下子沦落为了“黑作坊”、“排污口”,盘中那一道道珍馐美味也瞬间有了“原罪”。可问题是,无论油炸,还是爆炒,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普遍“好这口”,这顶突如其来的“污染环境”的黑帽子,打击面实在太大、手段着实狠毒,让老百姓如何承受得起? 在白纸黑字、证据确凿的检测结果面前,任何人不能否认个别烹饪方式在操作过程中确有不妥,但说破天,这类问题也只应限定在“是否健康”这个范围之内,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进一步做合理性讨论的必要,并由此得出养生层面的各家见解。 倘若如这位赵主任所言,片面对国人的烹饪、饮食习惯横加指责,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非但大失公允、荒诞无比,更是一击即碎,根本经不起推敲。 按这名官员的逻辑,可以这样理解,是炒锅大大推高了PM2.5。但事实是,国人这些烹饪习惯养成已久,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料理”。笔者不禁要问,在工业化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华夏大地上何时因为开锅做饭而灰蒙蒙一片?如此不着调的说法,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在雾霾、沙尘暴等一次次袭扰之下,公众对于这些极端天气的成因早已不再陌生。生态破坏、工业烟尘、汽车尾气及土壤扬尘等因素,让空气质量每况愈下,而以“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等为代表的各项极具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也让环境保护和治理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个别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公众人物,动辄信口雌黄、混淆视听,只能给公众留下“炒作”的印象,由此激起骂声一片,实属活该。 可以想象,在“搏出位”、“过嘴瘾”等私心的怂动下,出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条,各种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论调定会被一再抛出,而且一次比一次“劲爆”,一次比一次吸引眼球。这次是烹饪倒霉被“黑”了,但同一片天空下,与空气“有染”的东西多了去了,下次又会轮到哪一个呢? 对于形形色色不靠谱的“高论”,公众与当事主体大可一笑置之。菜该炒照样炒、该炸依旧炸,至于科学与否、健康几何,相信没人会儿戏,若为一个莫名其妙的调调就改口换味,到头来还不得饿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