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随着一些部门的“习惯性隐瞒”、“习惯性说谎”水落石出,“狼来了”效应正蔓延开来,民众产生了“习惯性怀疑”、“习惯性疑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网民已无信任官方的勇气,即使部分官员确系被冤枉,也只能在官方回应的信任危机中自吞苦果。
近日,有网帖称,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拆违行动,强迫当地“贵阳贵航技工学院”学生穿上黑色特警服冒充特警参与强拆。观山湖区政法委对此给予了否认。17日,来自贵阳市政府的消息,贵阳市观山湖区委政法委书记、区控拆违指挥部指挥长刘光祥等干部,在没有充分核实有关问题的情况下发布不实消息,目前已被免职。 (本报今日A16版) 在严肃的拆违执法队伍中,掺杂着一支滥竽充数的“学生军”,蒙蔽并不知情的被执法者,超乎人们想象。面对质疑,政府部门不是认真调查纠错,而是急于否认,学校也摆出无辜姿态,指责网友中伤。真相浮出,荒诞意味尽显,官方的权威性在谣言中烟消云散。 当地执法部门组建一支有“水分”的执法队伍,无非是想给被执法者传递一种人多势众的信号,在部分地区暴力抗法的背景下,只要官方痛定思过,民众或许也不会说三道四。然而当地政府却试图以谎言粉饰过错,偷取民众的信任,被欺骗的民众岂会听之任之? 其实,撒谎并非观山湖区政府所开的先河。不少官员为了洗脱污点,干脆脱去了遮掩的外衣,明火执仗地撒谎,甚至将谎话说得斩钉截铁。当罗昌平连发3条微博举报刘铁男时,国家能源局称“纯属污蔑造谣”,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网上曝出“郑州夜店打字幕欢迎项城田局长”,相关部门否认田局长去过郑州,认为是一场恶作剧。但事实证明,刘铁男问题不少,田局长确实去了郑州夜店,官方口中的“谣言”成诤言,而所谓的澄清反而成“官谣”。 “官谣”从本质上说,是政府发布信息的一种行为,理应受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约束。该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对违规之举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而现实中“官谣”败露之后,“受灾”的只有当事人,为其掩护的说谎者相安无事。基于此,部分地方政府更加口无遮拦,以官方的权威欺骗着民众的信任。 殊不知,随着一些部门的“习惯性隐瞒”、“习惯性说谎”水落石出,“狼来了”效应正蔓延开来,民众产生了“习惯性怀疑”、“习惯性疑官”,所谓的官方回应和否认已难取得民众的信任。浙江余姚背干部事件一经曝光,舆论瞬时倾向于“官员作威作福”的结论,即便官方千方百计予以澄清,然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网民已无信任官方的勇气,即使官员确系被冤枉,也只能在官方回应的信任危机中自吞苦果。 公信力的打造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丧失却往往在顷刻之间。而重塑政府公信力的唯一途径,就是需要某些“习惯性隐瞒”、“习惯性说谎”真正树立起公开、透明的管理,在第一时间将本应公开的信息及时公开,这样才能够让“官谣”不再和政府如影随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