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暮时分,在京杭大运河的一条通往苏州城的支线边,我站立远望。河道内冷冷清清,没有一艘驶过,只有不远处的岸边,停放着一条用来清洁河道的小小木船。船小,用条并不粗壮的粽绳随便系在岸边的一棵树上,让我想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 河道并不宽阔,但水却算得上充沛,泛舟行船足矣,运货载人亦不是什么难事。我走到一座横跨河道的桥上,拿出手机拍了张冷清河道的照片,发了一条微信,写下如下文字:昔日繁忙热闹的京杭大运河,如今已经变得清静寂廖,像极了此刻的傍暮时光。 我默立桥头,河水静静流淌,河面上除了偶尔泛起自娱自乐的微波,就是不经意间漂过的一片枯叶、半截树枝、被人有意或无意抛入的饮料瓶、塑料袋之类。与河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远近横跨河道的桥上,车辆和行人拥挤而过,没有片刻得闲;沿河道并行的一条马路上,也是车流和人流如织。人和车多行色匆匆,也有悠闲的散步者,只是没有人对这条沉默的河流感兴趣。 我理解。对于苏州本地人,他们日复一日来往于此,对河道早已变得熟视无睹。生活现实而沉重,职场的关系,生意的往来,父母身体,孩子学业把他们精力侵吞,哪有心思关注一条失去生机的河道?远来的游客,皆是奔着热闹场去,对于一条废弃的河道,怎么也不会有兴致。短暂的几天旅游时间,苏州有多少美景等着他们去欣赏,多少美食等着他们来品尝,他们怎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毫无生机的河道? 走下桥,再一看微信,已有几个朋友的留言。其中一个问:这是京杭大运河?话中带了几分疑问,我赶紧回复是支线。其实,这个地方离主线也不过一公里远,我就是从那里顺着这条支线走过来的。当然,主线上还是航船颇多的,一艘艘载满货物的大船行驶在宽阔的河道上,船上没有水手和艄公,甚至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机器的马达声,盖过涛涛的流水,使河道徒增了几分暴躁,拐进这条支线,便再也寻不到一条船。 我对苏州知之甚少,城里纵横交错的水道曾经是如何繁华我全然不知,但既然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想来这些河道不应只是摆设。特别是在公路交通尚不发达,汽车还没出现或是刚刚出现不久的时代,河道一定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任务。在以往的千百年中,恰是这条运河支线,把苏州城里精美的锦缎和夺天工之巧的苏绣等特产运出,之后装到大船上沿运河北上,到达北方诸城市,再将从运河运来的各地物资运进城里的重要通道。可以想象那时是怎样一种忙碌景象,河中船只首尾相连,来来往往,一望无际,尽显繁华。 翌日,我在城中小转,看到便捷的陆上交通已经取代了昔日的河道运输,苏州城里的万千水道,除部分河道偶有应景的游船外,其余河道皆看不到船。 照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