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丁宜 星巴克受到舆论关注以来,有为星巴克鸣不平的,有骂洋品牌对中国消费者不公的,有批国产品牌不争气的。细细想来,高物价背后,折射的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不充分。 在欧洲不少城市,咖啡馆林立,只要你想,随时可以找个地方坐下,喝杯咖啡。每每付账时,三四十克朗(1元人民币约合3.2捷克克朗)即可搞定。商家竞争激烈,倘若肆意涨价,不但顾客不买账,而且自有同类商家取而代之。 一条Levi’s的牛仔裤在美国折扣店也就卖相当于一两百元人民币,在我国大商场最少也得699元。在欧洲买过几双阿迪达斯运动鞋,打完折也就三四百元,可在国内专柜动辄上千。一款HTC低端手机,亚马逊美国网站售价1300元人民币,到了国内的手机柜台却飙升到了2999元。至于化妆品,不少品牌在国外相当于在国内标价基础上直接打5折。 不少商品在中国本土制造,按常理,仅仅考虑流通成本,“中国制造”的内销商品应该比外销品便宜,可事实却相反。这表明,“中国制造”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只赚代工费,缺乏对产品价格的发言权和主导权。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虽然有生产加工洋品牌的能力,却未必有经营独创品牌的与洋品牌抗衡的能力。洋品牌在中国缺乏市场竞争,价钱自然由别人说了算。 如果说喝咖啡、买衣服尚属解决温饱之后的休闲消费,那么平时的水电煤气可就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必须消费了。东欧小国保加利亚今年年初因“天价电费”引发社会动荡、政府下台,就是市场缺乏竞争、垄断横行的现实写照。 保加利亚电力市场当时由捷克和奥地利的3家电力公司垄断经营。作为欧盟工资最低的国家之一,其月平均工资387欧元,平均养老金150欧元,最低退休金仅为76欧元,面对暴涨至100多欧元的账单,当地民众震怒,走上街头示威抗议。不堪强大民意压力,政府被迫集体辞职。 开放的市场,公平的竞争,只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但倘若没能营造出这种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则难言市场的充分发展,更难保合理的物价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