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卖女救“妻”虽然看似得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但欣慰之余,我们该冷静地反思,身处绝境的特殊民众难道只能靠打炒作式感情牌自我救赎?当民众对这出悲情戏习以为常时,他们恐难得到政府部门的“怜悯”。只有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才是根治之法。 7日,在山西省晋中市一家煤矿工作的吕宗健发微博称,其女友摔断腰骨住院无钱治疗,打算卖掉女儿救她母亲。9日,晋中市官方微博通报:榆次区人民医院徐主任表示,经与伤者及其家属沟通,定于下周一做手术治疗。 (本报今日A15版) 为救重病缠身的女友,吕宗健无奈卖女,怎能不让人心生怜悯。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及时沟通,总算避免了卖女救“妻”的悲剧上演。但欣慰之余,我们该冷静地反思,身处绝境的特殊民众难道只能靠打炒作式感情牌自我救赎? 当下,生一场病,让人倾家荡产的为数不少;一个人生病,让一家人都贫困的事确实存在。生不起病、医不起病,成为百姓心头之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可谓绞尽脑汁,也投入了不少财力,百姓就医条件、环境和费用等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要让百姓真正医得起病,路漫漫其修远兮。尤其是对一些大病和特殊病种的救助,“割皮救子”、“卖肾救女”、“征婚救父”等等,一个个悲怆的真情故事都在印证着大病医疗救助机制的不完善。 卖女救“妻”虽然看似得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吕宗健不仅留住了女儿,其女友也将获得妥善救助,但这并不值得我们皆大欢喜。一者,卖女儿的实质是贩卖人口,毫无疑问,这触犯了法律的红线。以违法手段博取民众和政府部门的同情,并非合理求助渠道。再者,当地政府虽然挽救了本次危机,但“走投无路”的患者仍大有人在,若只寄希望于当地政府部门零零散散地逐一救助,类似的悲剧只会继续上演。当民众对这出悲情戏习以为常时,难以引起关注的卖女救“妻”还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怜悯”吗? 可见,卖女救“妻”的结局算不上完美,只有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才是根治之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大病和特殊病种均有救助,政府承担了符合条件的患者70%以上的医疗费,希望这种救助及早铺开,惠及广大患者。慈善机构也该摒弃“平均主义”、“小打小闹”的救助方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慈善基金输送到最需要救助的人手中。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大病统筹保障机制、特殊病种救助制度的建立,大病患者病有所医一定不是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开幕,期待卖女救“妻”之类的故事早点画上句号,民众病有所医的春天应该指日可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