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若按“常理”推算,治愈胃痉挛之痛可能需要花费上百甚至上千元,如今却只付了0.2元便消除病痛,巨大的落差难免会让人心生质疑。过度医疗行为给民众造成过高的医疗消费“期望”,形成“低价药难治病”的不理性用药心理。
陕西省西安市民苏先生花0.2元从一家医院买来的药,治好了让自己煎熬一整夜的胃痉挛,这让他非常意外。他不太相信现在医院能开出这么便宜的药,甚至质疑是医生弄错了。 (本报今日A30版) “看病贵”早已饱受民众诟病,药价“落地”的呼吁此起彼伏,然而,当低价药品真正从天而降时,苏先生却显得半信半疑,甚至怀疑医生治错了病。他的矛盾心理恰恰映射出不少民众心中的困惑:在药价普高的当下,低价药品能有几分疗效? 民众之所以心存疑虑,在于内心已形成高价药品更有疗效的“潜意识”。在苏先生看来,若按“常理”推算,治愈胃痉挛之痛可能需要花费上百甚至上千元,如今却只付了0.2元便消除病痛,巨大的落差难免会让人心生质疑。但事实证明,医生并没有治错病,这意味着高额费用中绝大部分纯属多余,这无疑是一种过度医疗。 其实,过度医疗现象并不罕见,一场感冒花费百余元已算不上昂贵,住一次院少了万元难以康复走人,给民众造成过高的医疗消费“期望”,形成“低价药难治病”的不理性用药心理。 部分医院和医生为了增加赢利,自然希望给患者多开药、开贵药。于是乎,用几片药打一针就可以治好的病,一定要挂上点滴;医疗费用少的,要想方设法搞大医疗费用;不需要住院的,一定要弄成住院。在这样的过度医疗中,结果是造成“看病贵”成为久治不愈的痼疾,不仅给患者平添了沉重的负担,也造成公共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过度医疗泛滥,部分医疗从业者的利欲熏心难辞其咎,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以药养医”的机制。在此背景下,医院和医生更多地依赖卖药保证经营目标和利润,而非靠出售技术。一者,部分医生动辄建议患者采用最先进的药品或设备,价格自然不菲,相比只有区区几毛钱的低价药,利润空间可想而知,对此,从一起起医药回扣案例中便可窥见一斑。再者,原本做与不做皆可的检查和治疗,被冠以“安全考量”的幌子,成了必须做的项目。 因此,患者对低价药的不信任揭开了过度医疗的伤疤,而要抚平这种创伤,首先要破解“以药养医”的机制。只有让医务工作者摆脱靠卖药获利的收入模式,才能降低民众看病成本,“低价药难治病”不理性的用药心理也便烟消云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