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中旬起,记者在天津跟随货车,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仅几百公里的路段上,就拍摄到了运管、城管、路政几个部门,对运输车辆轮番上阵的罚款场面。面对司机的投诉,城管局的负责人竟然提议司机办个罚款的包月。 (11月30日央视) 为了罚款到手,不问青红皂白,不超重、不超长、不超宽的车照罚不误,这些荒诞的罚款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有了“办包月罚款”的建议,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 表面来看,这是多个部门在交叉执法、多头执法、违规执法,但本质上,其实还是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在作祟,是“罚款财政”思维的甚嚣尘上,谁罚款越多,谁就是先进,谁就有政绩,谁就能够升迁,如此一来,罚款的冲动就不可阻止,老百姓的投诉也就永远会石沉大海,地方政府如果不摆脱罚款财政的思维,要治理公路“三乱”就是望梅止渴。 当罚款与个人政治利益和单位经济利益挂起钩来,罚款只有更狠、更乱,没有最狠、最乱。在利益的驱使和上级官员作后盾支持下,官员建议过往司机“办罚款包月”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不论有多少人反映,都只是“关门说说”,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即使向上反映了也是白搭。由于司机的诉求渠道被“堵死”,建议“办包月罚款”虽是混账逻辑,但由于“根”烂了,即使明知罚款违规,也管不了,揆诸无解的“三乱”现实,“办包月罚款”的确是最现实的选择。 可见官员的建议虽然挺荒唐,但问题的根源不在“建议”者身上,而在“听汇报的领导”身上——他或她对罚款数字不断上涨的肯定和对司机反映问题“关门说说”纵容了执法人员乱罚款。所以,对天津市的公路“三乱”现象,要彻底治理,必须从路上罚款人员身上顺藤摸瓜,抓住问题的根本,打中“三乱”问题的七寸,即铲掉荒诞的“产业链条”,严厉问责相关责任人,尤其是“听汇报”和“关门说说”的领导。□李冰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