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一项民生政策调整的大讨论,需要各方客观、理性的对话,专家群体尤其要做出表率,用权威而又接地气的意见表达赢得公众信服。抛出如此缺乏常识、不负责任的主观论调,有必要对号入座反思清楚,到底是谁在“有事没事瞎折腾”?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最近,北京市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此举意味着,从2007年以来的北京地铁“2元时代”即将终结。对于网络上就此事的调查结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彬表示:“六成网友不支持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说明地铁票早该涨了。”“大量人有事没事坐地铁,必须涨价。” (本报今日A22版) 从这位专家的话语中,公众真切地体会到了其力挺地铁提价的迫切心情。按这位专家的意思,低票价使得“大量人有事没事坐地铁,必须涨价”,言外之意就是,提高票价可矫正“大量人”的“陋习”,促进乘客理性乘坐地铁。笔者忍不住想问问这位专家:不知您调查过没有,有多少人是“没事”去坐地铁玩的?票价提高多大的幅度,就能把“有事”和“没事”的人区分开来?围绕一项民生政策,如何对其调整,公众可以大讨论,但如此不顾身份、不负责任的主观论调,让人反感。 对于北京交通拥堵严重的现状,网友戏称为“首堵”。对于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在路上挤地铁甚至比工作还累,有人更是吐槽道“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都挤成这个样了,笔者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真就有人而且还是“大量人”会无聊到去地铁里“自虐”?究竟怎样的事才算“事”,怎样的事算“没事”找事? 待笔者走出这位专家的逻辑,回到正常的思维轨迹后,猛然“醒悟”:还真有因为没事才去坐地铁的人,从不时见诸报端的报道中可以注意到,这个群体一般是“孤独的老人”。他们搭乘公交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是为了打发时间,找寻存在感,但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再者,这种情况也绝少在高峰时段出现,对地铁拥堵又有什么影响呢?况且,从某种角度讲,作为一种满足正常需求的行为,客观上也没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将其归入“没事”的范畴,犯不上遭受指责。笔者横竖看不出,这怎么就成为“涨价”的理由了呢? 票价调整,已有成熟的路径可循,从相关方案出台前的民意征集,到方案出台后、实施前的社会反馈,必要的公开程序不可或缺。具体职能部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公众代表等等,大家坐下来有一说一,讨论出最大限度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那即便是涨价了,公众也可以理解并接受。但若涨价风声甫起,就忙不迭跑出来向公众身上“泼脏水”,罔顾事实去摇旗造势,这显然是不妥的。 从根本上说,抛出如此“高论”恰恰是目光短视的表现。难道执著于在票价上斤斤计较,就能起到所谓的“缓解交通拥堵”的作用?退一步讲,就算地铁由此不再挤了,在乘客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也不过是将人流分流到了地上公交系统。毕竟,对于刚需群体而言,票价涨得再高也不会宅在家里。如此“拆东墙补西墙”,玩掩耳盗铃的把戏,究竟是谁在“没事”瞎折腾? 在“民生”这个全民大讨论的场合,社会需要的是各方客观、理性的对话,专家群体尤其要做出表率,用既权威又接地气的意见表达赢得公众信服。像这般吊儿郎当、缺乏常识的话,还是说得越少越好。在此,笔者诚心相劝:深思熟虑之前,慎开尊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