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刚到手的慰问品还没来得及捂热就被领导没收,如此慰问究竟是“送温暖”还是“耍猴”?热衷“演戏”的土门保洁公司为了光鲜感人的场景而将爱心的本意抛之脑后,不仅让受助者寒心,爱心也落入形式主义的俗套,逢场作戏的献爱心该删删虚情假意的戏份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一些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给陕西西安最普通最辛苦的劳动者——环卫工人送温暖,但西安市土门保洁公司的12名环卫工人却没有感受到这份温暖。西安土门保洁公司环卫工人李师傅告诉记者:“听说有人慰问,十分高兴地去领了,但慰问会结束后,又被经理给收走了,心里面难受的很。”(本报今日A15版) 春节临近,爱心企业为环卫工人带来慰问品,这对风吹日晒了一年的“马路天使”而言,的确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关怀。然而,刚到手的慰问品还没来得及捂热就被领导没收,如此慰问究竟是“送温暖”还是“耍猴”? 慰问品被没收,最终去向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在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慰问品成了领导分红的“战利品”,也或许被送到了更需要帮助的人手中。但无论慰问品流向何处,毫无争议的是,出面领慰问品的12名环卫工人都只得到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 既然慰问品另有其主,西安土门保洁公司为何要耍这种移花接木的把戏?在笔者看来,或许因为这12名环卫工人更具“卖相”罢了。在媒体的镜头下,爱心企业乐善好施,环卫工人兴高采烈,整个场景笼罩在慈善的光环之下,只有众人目光的转移,真实的一面才得以显露。慰问品被没收,“送温暖”不过是环卫公司精心编排的一场爱心戏,而这12名环卫工人也只是跑龙套的演员而已。从主角到道具,环卫工人们怎会不寒心? 其实,慰问品究竟落到谁的手中已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土门保洁公司热衷“演戏”才值得反思。一者,慰问沦为形式,所追求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关心呵护,而是一种徒有虚名的“眼球效应”。部分爱心人士慰问或资助过程寄予了沽名钓誉的“厚望”,究竟帮助了谁无关紧要,只要受到民众和上级好评便足矣。在此语境之下,受助单位自然会做足戏份,以“回报”爱心。 再者,爱心救助反馈机制缺失,给受助单位留下了移花接木的可乘之机。即便爱心人士有意雪中送炭,但在土门保洁公司暗箱操作的爱心戏中,他们的双眼已被蒙蔽,爱心成了受助单位任意摆布的棋子。 热衷“演戏”的并不是土门保洁公司的专利,沦为走过场的慰问和走访屡见不鲜,为了光鲜感人的场景而将爱心的本意抛之脑后,不仅让受助者寒心,爱心也落入形式主义的俗套,毫无温暖人心的意义可言。可见,逢场作戏的献爱心该删删虚情假意的戏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