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201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莫让煽情表达遮蔽执法善意
能感受到民生温度才能消除民生焦虑
带薪休假落地,需监管给力
医生“扛盾看诊”虽是玩笑也有害□苑广阔 
纸糊的安全通道掩盖了谁的失职□戴先任 
2014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感受到民生温度才能消除民生焦虑



     □新华社记者 何雨欣 王珏玢 
  “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在农村、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切实举措。期待改革见实效,让百姓得到更多看得见的实惠。”北京市民邢豪的期盼道出了百姓心声。
  构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体系、区域联防战雾霾……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民生建设要让百姓看得见、得实惠,不仅需要增加民生举措的篇幅数量、将民生之网织宽织广织厚,更需要最有力的改革、将这张大网扎密扎牢,从而消除民生焦虑。
  近几年来,数字成效与百姓感受间的落差屡屡成为民生焦虑所在。CPI涨幅虽然回落、百姓“菜篮子”价格未感下跌;收入持续增加,很多居民却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城镇道路越来越宽,人们的车辆却越来越堵……
  实事求是地说,成效有,问题也不少。有时,成效的背后就是问题。做好民生文章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投入的增加,或是一点一面的“民生工程”简单解决。织起一张兜好底线需求、撑住民生诉求的保障网,一些部门、地方出台的碎片化民生举措需要转变为更为全面、系统的国家行动。不断推进的民生改革更要向公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向纵深挺进。
  民生无易事。保证民生的温度必须依靠改革的深度锐度。在民生内涵不断拓展、保障与改善民生大格局逐渐形成的今天,多套养老制度如何平稳并轨、各地医疗保险如何衔接、公平鸿沟如何填补,仍然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待解之题。突破制度瓶颈、解决棘手新忧,民生改革既要多线并重、统筹施策,又要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深层次问题要靠深层次方法解决,只有不回避焦点难点、敢向既得利益开刀,政府改革的种种成效才能与百姓所见所感相符。
  民生冷暖体现发展高度。一切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实实在在提高公众生活水平。告别“唯GDP”的指挥棒之后,百姓真实的幸福感、满意度才是政府工作水平最好的写照。从制度层面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关注百姓切身感受,体现更加深远的民生考量,也将从长远上给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每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都应该得到重视,每一个民生角落都不应缺失温度。一道道世界性民生难题,唯有以中国式改革不断寻解,才能不负百姓厚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