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王首荣 过于豪华的培养模式,代价必然是校方话语权的削弱,而当校方话语权削弱到唯企业是瞻时,所谓的定向培养就沦为单一的某一企业的“私人订制”。就整个教育改革方向和社会需求而言,这不仅不利于规模化复制,还会造成优质资源不断向少数学生和少数企业倾斜,教育质量也将严重失衡。 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这些场景并非贵族学校,这是日前网络曝光的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 (本报今日A14版) 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专为宝马培养“准员工”,看似契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要求,但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的“高大上”待遇对学生而言到底是好还是坏,一时半会还难下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此“一掷千金”的培养模式对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是一次“掠夺”,对非“宝马班”学生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定向培养在很多职校中存在,但斥资千万,每年定向培养二三十名学生,还占有选拔和认证的优秀师资,如此高规格的培养模式有必要吗?校方的回答是:“宝马公司认为,如果员工自己都没体验过优质服务,怎么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这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校方的这种近似推掉包袱的回答中,对校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可见一斑。 “校企合作”本应该是学校服务于企业、提供定向人才,应该占有绝对话语权才是,但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想想也是,企业出了大半的钱盖教学楼,又承担学生培训的高配置,还提供工学交替培养机会,这对学生、学校而言都是个巨大的馅饼。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学校撑门面、增加创收,这样的好事,哪个学校肯放过?所以,“宝马班”、“保时捷班”、“通用班”才会屡见不鲜。在这种利诱下,企业要如何定向培养、要灌输怎样的“企业文化”,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从表面上看,“宝马班”的设立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赢”,而事实上,背后隐藏着不小的问题。首先是,教育资源分配,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却不能平等地使用教学设施及师资,这是与公立职校的公益性公然唱反调。其次,如此高端“订制”的学生,除了会做“宝马准员工”还会什么?如果定向培养成了单一的某个企业的“私人订制”,那职业教育岂不成了另一种“书呆子”的摇篮?这对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除此以外,“高大上”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的论调也让笔者难以苟同。优质的服务如果只靠体验而来,那又能持续多久?用心服务、以客户为导向才是根本,优质与否的判定不是自以为是的“高大上”,而是客户的认同。如果这就是某些品牌的企业文化,不禁令人有些不屑了。 抛开“宝马班”的现实效果如何不说,就整个教育改革方向和社会需求而言,这种过于小众化的订单模式显然不利于规模化复制。一所职业院校的“宝马班”、“保时捷班”多了,校方话语权不断出让给企业,优质资源不断向少数学生和少数企业倾斜,必然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失衡。职业教育的未来在改革,但改革不是把教育当投资去冒险,而是最大限度地培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