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挟手术以令献血”乃饮鸩止渴
劝读职校反衬教育病态
“差生”入职校未必是坏事
反腐看“小三”监管是否脸红
2014年04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挟手术以令献血”乃饮鸩止渴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在“挟手术以令献血”的语境下,献血不再是慈善的真情流露,而成了以献血换手术的被迫交易,无偿献血的善举变了味。“绑架”善举看似能短期内拔高民众道德水平,但其实这并非道德的提升,反而是对道德意识的弱化,短视之举还是早日“改邪归正”为妙。

  近日,有网帖称:“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有一个规定,如果要做大手术,病人家属必须先献800毫升血,才能进行手术,否则等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安排手术。”此帖一出,引发网友热议。医院称南充市多年受“血荒”困扰。      (本报今日A28版)
  手术前家人需献血,否则等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安排手术,谁忍心让家人遭受病痛折磨?只能乖乖就范。如此一来,困扰南充市中心医院已久的“血荒”问题迎刃而解。只是在“挟手术以令献血”的语境下,献血不再是慈善的真情流露,而成了以献血换手术的被迫交易,无偿献血的善举变了味。
  《献血法》第15条中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然而,南充市中心医院的手法却并不像提倡,而是赤裸裸的强制。“提倡”摇身一变成为“强制”,献血被作为安排手术的交换条件,将善举异化为“公民义务”,这样的做法不免令人心生抗拒。
  医院之所以出此下策,源于“血荒”的困扰。在一系列献血“负能量”的侵扰下,民众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下滑,当医院寄希望于民众信任回暖难有成效时,强制性的献血被悄然激活。诚然,近年来各地频闹“血荒”,医院强制献血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强制之举无异于饮鸩止渴。
  挟手术以令献血可短时间有效缓解血荒,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若将这种干预性手段作为一种长期模式,怕是会适得其反。善举被异化为义务,但这种义务只是依托于亲情的无奈,献血就不再是助人为乐的善举,而是“各扫门前雪”的自救之举。献血只为救家人,其他患者的性命安危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献血积极性遭遇二次伤害,“血荒”恐将愈演愈烈。
  可见,献血成了病人手术的“前置手续”,颇为荒唐,让人无奈。“绑架”善举看似能短期内拔高民众道德水平,但其实这并非道德的提升,反而是对道德意识的弱化,短视之举还是早日“改邪归正”为妙。若等到民众道德观念消失殆尽再试图亡羊补牢,恐怕为时已晚了。
  在笔者看来,医院、血站“缺血”不该过分在患者家属身上做文章,而是应该找准民众献血积极性不高的病根,拿出最大的诚意推进血液运行的信息公开,堵住管理漏洞,适度提供或增加献血补偿,从而提升民众自愿献血的积极性,从根源上提高“献血量”。总之,解决“血荒”之困,终究需“人人互救”而非“人人自危”。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