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派发“红包”之所以受追捧,在于这种补贴能让民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公共福利带来的“甜头”。香港、澳门政府派发“红包”具备财政盈余和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两个先决条件。若只效仿港澳派发“红包”的表面形式,却对两个先决条件视而不见,就有了东施效颦之嫌。 三亚已启动三亚市物价补贴联动机制,为三亚全市符合条件的62万城乡居民发放2014年上半年物价补贴,每人一次性补贴360元,共需发放补贴资金22320万元。据介绍,这次补贴对象为具有三亚本地户籍的城乡居民,以及2013年11月-2014年4月间连续6个月以上(含6个月)参加三亚市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地户籍的在职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据了解,此次三亚向居民发放物价补贴主要针对三亚市近几个月来综合食品价格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以及第一季度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客观实际。 (本报今日A22版) 近年来,香港、澳门政府给当地民众大发“红包”在内地引发热议,“美好”得令人羡慕不已。此次三亚政府效仿港澳派发“红包”,虽然每人只有360元,但仍引起网民的一片盛赞,足见民众对分享公共福利的饥渴。 早在2008年上海市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每人发放1000元”的提案,引起很大反响,也让民众期待不已。派发“红包”之所以受追捧,在于这种补贴能让民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公共福利带来的“甜头”,而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财政支出虽然同为改善民生之举,但民众无法在短期内收获真金白银的收益,也就显得收效甚微。 虽然派发“红包”广受民众赞扬,但决策者不容忽视,香港、澳门政府派发“红包”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者,有足够的财政盈余,对于财政支出捉襟见肘的地区而言,派发动辄数亿元的“红包”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再者,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中,医疗、养老等保障基本民生问题的领域对财政支出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将部分财政盈余以“红包”的形式派发到民众手中,可最大限度地让民众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亚政府效仿香港、澳门派发“红包”,同样收获了掌声一片,乃顺应民意之举,但当地政府更应该深思:派发“红包”是否是改善民生的最有效之举。派发“红包”毕竟只是短期收益,一顿家宴过后,或许“红包”就已不见踪影,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给民众带来长久的红利。当地福利水平逊于发达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也难与香港、澳门媲美,先决条件或许并不成熟。 笔者并非反对当地政府派发“红包”,毕竟将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已算得上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三亚政府不能只效仿港澳派发“红包”的表面形式,却对两个先决条件视而不见。因此,三亚政府不能因为派发“红包”收获了人心,而忽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否则,只学皮毛而不学“神韵”,就有了东施效颦之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