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参与到“接力养老”中的每一个人,没有谁认为血缘关系上“八竿子打不着”会是一种距离,更没有人觉得这么做是“多管闲事”。“有人的地方就有天”,而撑起那一片天的,正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守望相助。这场特殊的接力,让你我心中有多么感动,就说明这个社会对它有多么渴盼。 2002年的冬天,对于潍城区于莹真和杨延训来说格外地寒冷,他们唯一的儿子因白血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让老两口陷入了痛苦之中。此时,儿子生前的8位初中同学接过了尽孝心的接力棒,每逢大年初一,老两口的这8个“儿子”都会到家里陪他们过年,平时只要得空也会前去探望。11年来,随着“儿子”们陆续结婚生子,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已经增加到了27人。 (本报今日A4-A5版) 唯一的儿子英年早逝,这撕心裂肺般的痛楚、这晴天霹雳般的变故,足以击垮父母继续前行的意念,原本和睦温馨的家庭一下子模糊了未来。在这令人几乎绝望的境地中,谁又能想到,这个残破家庭的精神慰藉者,竟是逝者生前的8位初中同学。一晃11年走过,时间在抹平伤痕的同时,也给这份赤子之情做出了最好的证明——这些所谓的“异姓旁人”,以爱的名义重构了一个暖意融融的“新家”。这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动,用最质朴、最生动的方式地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义。 老实说,如果仅仅是出于同学之情,这8个人即便没有选择“接力养老”,也断不会招来什么非议。毕竟,无论是从哪一方面考虑,他们都没有非做不可的义务。可以说,这段已经延续了11年之久的“一家亲”,因“同学”而起,却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同窗情谊。可以想见,对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苦,何尝不是人同此心,曾经的好友倏然离去,那副尽孝养老的担子需要有人挑起来。对他们而言,别再让老人伤心孤苦就是逝去的同学的“无言嘱托”,这份情谊,无关义务,只为心安。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8个人倾情付出的同时,离不开身后各自家庭的默默支持。不难想象,如果他们当中哪怕有一个人对此不理解、不支持,这份守候也不会坚持11年之久。参与到这场特殊接力中的每一个人,没有谁认为血缘关系上“八竿子打不着”会是一种距离,更没有人觉得这么做是“多管闲事”,这足够让我们欣慰和感动。在此,所有那些“幕后英雄”,值得我们送上鲜花和掌声。 11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个曾经岌岌可危的失独家庭,已是“子孙满堂”,发展成了拥有27个家庭成员的大家族。11年间,全家的那顿团圆饭,也慢慢地由一桌吃到了两桌、三桌。相濡以沫中,老两口的这8个“儿子”,就像是8颗善良的种子,在当下这个人情淡漠的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一种看似渺小却又强大的力量,融化冷漠冰霜,还原人间真情。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天”,而撑起那一片天的,正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守望相助。11年的真情流露,为每个人都做了一次绝好的示范:生命逝去虽无法重来,但可以复制的温情却可以让生命成就永恒。 透过这场特殊的接力,你我心中有多么感动,就说明这个社会对它有多么渴盼。惟愿“人间真情”大家庭的成员能多些、再多些,惟愿类似的真爱接力的时间能延续得久点、再久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