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保遭遇大范围“截流”,意味着这笔救苦救难甚至救命的钱,没能被用在“刀刃”上,其为底层民生兜底作用也便无从发挥,这在事实上造成了政策善意和财政公帑的双重浪费。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核者自由裁量权过大,要是这个漏洞不堵死,则核查风暴再猛烈终也于事无补。 日前,辽宁锦州掀起一场针对低保的核查风暴。在全市总共14万人的低保对象中,已有两万多人主动退出低保。其中,有受人情关系或其他原因特殊照顾的,也有不少是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之后,不再适合享受低保的。对此,锦州市委书记王明玉表示,低保是良心工作,必须实现阳光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今后若有闪失,严惩不贷。 (本报今日A14版) 长期以来,“富人驾车领低保,穷人流泪盼救济”这样的低保乱象一直为公众所诟病。此番锦州刮起的这股低保核查风暴,对于被排斥在低保范围之外真正困难的群众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但同时,这样的整治结果,却让老百姓们还没来得及松上一口气,心底里又生紧张。 为啥?掰掰指头算一算,在该市14万低保者中,竟有两万人“犯规”,比例已经达到1:7,这还不算那些尚未主动退保或压根儿就没打算退的。而这只不过是“骗保”问题在一省中一个地级市的规模,不敢想象,要是扩大到全国范围,会有多少不符合低保政策的“低保者”?这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显然值得全社会关注。 旨在为底层民生兜底的低保政策,其受益对象本该是社会上的特殊困难家庭,但在这次核查风暴的“劲吹”之下,已有两万人露出了“根不正、苗不红”的马脚,而低保名额被大量占用,意味着这笔救苦救难甚至救命的钱,最终没有被用在“刀刃”上,也意味着其作用无从发挥,事实上造成了政策善意和财政公帑的双重浪费。 由此,虽然这次锦州大规模治理“骗保”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其实也不过是在补漏补救而已。而既然是补漏,那就该找准漏点,千万别瞎忙活一通后再次“跑偏”。不妨就以锦州为标本,解剖麻雀、顺藤摸瓜。根据媒体报道,主动退保的这两万人中,有曾经符合条件如今不符合条件的,而更有一些是一开始就不符合条件,受人情关系或其他原因特殊照顾的。不难发现,从低保对象的前期审核、确定,到低保金的发放,再到低保对象资质的定期审核,无一不存在相关审核者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申请者合不合格,往往就是一句话的事,制度约束几被架空。 要让低保最终回归应有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当下的“骗保”泛滥顽疾,确有必要像锦州一样,下功夫来刮一刮核查风暴。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对“骗保”一方来说,要藉由“不愿骗”的自律机制、“不能骗”的防范机制以及“不敢骗”的惩戒机制,“三位一体”形成制度合力,不给其留下获利空间;而对于管理者一方而言,则要通过制度化考核及严格问责等公开、透明的手段,通过“头顶悬剑”的监督机制,斩断胡乱伸出的利益黑手,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唯有如此,“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才会真正走出口号,才会真正对得起良心,也才会真正让老百姓放心,让政府一点点赢得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