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青少年以暴凌弱值得警惕
电视问政岂能问了白问
公交安全员别玩“稻草人”
别拿孩子当盾牌
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不在外包 
别把暑期托管全都推向社会
2014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少年以暴凌弱值得警惕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打人玩”致死的事件曝光后,不知多少人被残暴的行为激怒,但愤怒过后,未成年人“打人玩”背后的暴力心态更值得我们担忧。打人青少年的残暴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于道德品质的缺失,而是法律教育缺失的问题。
  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晓辉被11名闲来无事的同学,围殴致昏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涉事的11名同学均不满14周岁。民警称,11名同学在柏树村广场玩耍时相约到村内找人打着玩儿,恰好碰到晓辉。其中一名打人者东东经常欺负同学,而晓辉也曾多次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本报今日A28版)
  “打人玩”致死的事件一经曝光,不知多少人被残暴的行为激怒,网友毫不留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愤慨和责骂。诚然,11名学生的打人举动已逾越法律红线,引起众怒也在情理之中。但愤怒过后,未成年人“打人玩”背后的暴力心态更值得我们担忧。
  其实,这种场面在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初高中学校中并不鲜见。近些年来,社会上及校园中青少年暴力群殴或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城乡结合部、各地县城和乡镇的初高中尤为严重。
  5月25日,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3名青少年疯狂围殴一名少年致死,其中2名施暴者年仅15岁;5月22日晚,海口市万福新村8名14岁左右女孩群殴一名女生,并剪破衣裤拍照……统计数据表明,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成年人,警惕未成年人的暴力心态已迫在眉睫。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晓辉的生命安全、“打人玩”是否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全然不在这些打人者的考量之中。打人青少年的残暴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于道德品质的缺失,而是法律教育缺失的问题。“打人犯法”的常识本该人人皆知,但这些施暴的青少年竟然视打人为消遣娱乐的“游戏”,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对法律的无知让人怵目惊心。
  另外,参与围殴晓辉之一的东东经常欺负同学,晓辉也曾多次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对此,学校为何一直无动于衷?作为留守儿童,饱受欺凌的晓辉为何找不到说“不”的勇气呢?学校和家庭都应反思责任的缺失。
  青少年暴力犯罪值得我们警惕,西方国家早已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一些自然科学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索,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生命教育、心理干预、法律普及等多个方面加强工作,将广大青少年从可怕的暴力心态中解救出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