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专题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市委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公共文化精品、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等七大工程,促进文化惠民工作有效深入开展。
完善惠民服务网络 近年来,结合“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的落实,加快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实现了有效覆盖。 全市每个镇街综合文化站配备了价值6万元的文化服务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了其开展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三级以上建设标准。制订实施全市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和“村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村文化大院建设工作,按照省三类以上标准新建和完善村文化大院1300个,社区(村)文化设施实现有效覆盖。实施镇图书馆建设工程,用3年时间在全市所有镇建公共图书馆,首批22个镇建设图书馆已建成投入使用。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并对500家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有两个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积极组织文化活动 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全市公共文化(艺术)馆、图书馆、文化站均对社会公众进行免费开放,新增服务窗口110个,新增服务品牌项目56个,累计服务人数达125万人次。 市县两级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和展览150余场,培训班380期次,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免费对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培训,年均面向农民工开展的文艺演出和培训活动达100余场次。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场次,观众达350万人次。目前,全市共打造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50多个,有两个被评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有7个文化广场被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 培养基层文化人才 为全面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机构、基层、乡村文艺骨干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潍坊市“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在市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等分别设立了市县级和乡镇级培训基地,以培训班、讲座、写生、观摩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以来,已针对基层文化人才举办广场舞、合唱、绘画等各种类培训活动100多期次,培训50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优秀基层文化人才,有力地保障了文化惠民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报记者 范国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