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海建 有网友发文称,因超强台风“威马逊”受灾的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群众,收到了民政部门发送的发霉食品。海南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表达歉意,并称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7月22日,涉事企业已被关停整顿。 (7月22日新华社) 保质期半年的面包,怎么不到20天就发霉,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或者说,这是企业要思考的技术问题。最关键的是,人人肉眼都能见识到的包装漏气、发霉的面包,怎么就过得了采购关,一路冠冕堂皇地塞到灾民的手上?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一者,救灾物资的采购,按理比寻常的政府采购更为严苛,毕竟,这是救人于水火的财政行为,全社会都紧盯着,公权之手更要谨慎谦抑。程序正义去了哪里?二者,在拍蝇打虎正酣的背景下,敢于在救灾物资上玩猫腻,性质上无异于谋财害命,后果上无异于玩火自焚。那么,这样的做派,究竟是一时冲动还是惯性所为? 救灾物资出问题,这些年并不鲜见,有的是采购部门“遇人不淑”,有的是企业将灾情视为清理库存的“良机”:2008年6月汶川地震后,国家质检总局对救灾安置重建相关产品质量进行专项检查,查出10家企业救灾食品存在质量问题;2013年4月23日起,雅安市对抗震救灾物资进行监督检查和快速检测,仅两天时间就在荥经县查获并销毁过期压缩饼干1003件,共计12.5吨。不管这些物资是财政兜底抑或企业爱心,都扎扎实实糊弄了舆论与灾民:要么是财政当了冤大头,要么是爱心被廉价滥用。缺衣少食的灾民,反倒成了被虚名与暴利所利用的道具。 民政部正在制定《国家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希望通过规划的制定实施,进一步健全救灾物资管理相应政策法规。这些当然是长远之计,但就眼下而言,探究“霉变面包发到灾民手里”之路,也许起码有助于救灾制度查漏补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