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抗旱打井不是耗子打洞,敢问当地主管部门:这个理儿会不明白?可眼瞅着银子没少花,老百姓没少盼,却打出如此“坑爹”的抗旱井,不是耗子脾性又是什么?有关部门越是言辞闪烁,对这等丑事“秋后算账”就越迫切。应借此申明一条碰不得的底线:群众利益无小事,伸出黑手必被捉。 目前,辽宁省正经历6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据悉,该省阜新市阜蒙县为农民打的282口抗旱井却成了不出水的“真旱井”,打好后一直闲在地里。而这些抗旱井不能使用的原因,一是质量不过关,深度不够;二是缺乏配套的水泵。“井口30厘米,越往底下越窄,有的井水泵放到一半就卡住了。”有当地村民反映。对此,当地主管部门却说不清责任归属。 (本报今日A23版) 抗旱打井不是耗子打洞,敢问当地主管部门:这个理儿会不明白?可眼瞅着银子没少花,老百姓没少盼,却打出如此“坑爹”的抗旱井,不是耗子脾性又是什么? 作为正经历63年来最严重旱情的重灾区,相当一部分耕地面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这样的景象称得上是触目惊心。眼见天公不作美,河流水库都已干涸见底,打井向“土地爷”要水便成为缓解旱情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而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水利骨干工程,阜蒙县的这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上有国家财政拨款,下有地方政府摊派的所谓“水泵押金”、“通讯费”,可谓“要政策有政策,要银子有银子”,理应拿出些成绩来才对。但就是这样一项本该遍地开花的民心工程,却愣是被搞成了遍地挖坑的豆腐渣工程,可惜、可恨、可悲。 至于这项工程到底有多荒唐,看看建设标准就明白了:井口直径仅有30厘米,而且越往底下越窄。本该技术含量高、操作规范严的工程,愣是捣鼓成了“锥形井”这样一个“不俗气”的发明。这样一口“井”,真要让哪只眼神不好的田鼠给遇见了,可不就当成是回到家了吗?这一脚踏进去,走到最后还得躬个腰、蜷个身才行。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的井,咬牙切齿的老百姓能忘了才怪呢。反观当地村民眼看县里“靠不上”而自己花钱雇人打的水井,井口直径1米,水量充足。两相对比,那些“旱井”的发明者们,还有何话说? 面对当地村民和社会的质疑,作为工程主管部门的发改局官员竟连“工程质量应由谁负责”这个起码的问题都说不明白,一会儿称“可能由监理部门或质监部门负责”,一会儿又说“应该由镇政府、村委会负责”。至于抗旱井的口径、深度以及工程质量应执行何种标准,验收时是否达标等,干脆就摆手“不了解”。难道就不想想,就凭这“一问三不知”装糊涂推卸责任,就能再次浑水摸鱼了? 根据水利部出台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全面责任。如此白纸黑字之下,企图靠装傻充愣去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为今之计,首先得把这一眼眼“旱井”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真正的抗旱井,缓解村民的燃眉之急;再者,须对这等丑事“秋后算账”,落实责任、严肃惩戒,并借此申明一条碰不得的底线:群众利益无小事,伸出黑手必被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