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在“不亡羊不补牢”侥幸心态的怂恿下,一场本可避免的天灾被当地政府生生拖成了不可饶恕的人祸。本来以小得多的代价就能排除的险情,为何非得“闹大”?事发后救援力量迅速无比的“集结”,为何就不能前移到事发前?一个字:懒。 8月27日,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镇英坪村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激起的水流掩埋、冲垮数十间民房。截至30日11时30分,贵州福泉山体滑坡遇难人数升至19人,尚有4人失联。当地村民说,至少3年前他们就发现了山坡有滑坡迹象,山上有巨大裂缝,村民多次向镇、州等政府反映,得到的答复总是“没有问题”,让村民放心居住。 (本报今日A15版) 在滑坡这样的地质灾害面前,生命脆弱的一面再次暴露出来。生者在伤痛之余,当反思“防患于未然”才是规避天灾的唯一出路。但令人震惊而又悲愤的是,这场貌似突如其来的惨剧,原本至少有三年的时间来防范和化解,但当地政府在“不亡羊不补牢”侥幸心态的怂恿下,一场本可避免的天灾,生生被拖成了不可饶恕的人祸。 公平地讲,这次滑坡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实在怨不得当地村民麻痹大意、疏于防范。早在三年前,当村民们发现事发地出现“巨大裂缝”时,便意识到是山体滑坡的迹象。为此,他们多次向镇、州等各级政府反映情况,但得到的答复却总是“没问题,放心住”,而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当地政府还搬出了“不会垮塌”的所谓“专家鉴定”。眼见“官家”如此“有把握”,村民们只能将信将疑地吃下这颗纯粹误导的“定心丸”。 但该来的终究还是会来的,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当地政府掩耳盗铃的把戏终于露馅了。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的事发现场停满了消防、武警、医疗及通信保障等各种救援车辆,但在痛失至亲、人亡屋空的幸存村民看来,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实在太迟了。本来以小得多的代价就能排除的险情,为何非得“闹大”?事发后救援力量迅速无比的“集结”,为何就不能前移到事发前? 为什么?一个字:懒。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处事逻辑中,似乎只要是“不出事”,那就等于“没事”。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一切针对潜在危险的预防性措施都成了“劳民伤财”的“浪费”。尤其是对类似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防,因为属于“不可抗力”因素多,即便出了事,后面还有“老天爷”、“土地爷”顶着,承担后果的板子量也打不到自个儿屁股上。由此,各种“拖字诀”便被其奉为圭臬,在这种极端功利的思想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意识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如今,事故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所有人都希望能有奇迹出现。而对“相信政府”的村民和公众,在后续事故总结阶段,如果依旧把此事单纯定性为“天灾”而无视“人祸”的因素,如果对负有预防和处置不力责任的相关人员仅作轻描淡写地处理,那何尝不也是一个“奇迹”?但这样的“奇迹”,谁又能承受得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