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交警部门用挖掘和盘活公共资源存量的方式,瞬间让停车难问题来了个华丽的转身。这种处理问题的动态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对待公共事务的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对于市民来说,既然有了这么个难得的停车地儿,那就有义务把车停漂亮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对于到市人民医院就诊、探病的市民来说,停难车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11月14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市交警支队设施大队已经在医院东门外的虞河路民生东街至广文街路段两侧竖立了标志牌,分时段、分路段允许市民临时停车。目前,民警对超时、超范围停车行为以宣传、教育为主,下一步将按违反禁令标志进行处罚。 (本报今日A3版) 高峰时段在市人民医院停车有多难?只消看看那些连院门都挤不进去,无奈只能沿医院东门外虞河路两侧大摆一字长蛇阵的车队就知道了。而因为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要求,车主停车不规范以及占用路口、人行道、出租车招停点等影响正常交通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看病路上碰到的问题,本身俨然已经成为不断恶化的“肠梗阻”,迫切需要有关部门果断会诊、妙手回春。 由此,此番交警部门有针对性地划设临时停车区域,不啻为一场及时雨,可谓解渴。首先,在路段选择上,此地正是平时院外停车的集中区域,也是对市民来说相对最方便的区域。交警部门通过设置标志牌及后续施划停车线等措施,引入规范化管理,等于给以往自发的乱停乱放行为来了一次“立正稍息”,在确保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措施的便民性。 再者,在临时停车的时段设定上,之所以选取早上7:30至中午12:00,也是因为这是多数市民到医院就诊的时间。至于其他时间段,医院内部停车场基本能够消化。若再停在路边,不但看病的市民不方便,更会影响道路通畅。由此,便在便民的同时,做到了不误“主业”。 在城市公共区域尤其是人流密集地普遍面临停车难问题的背景下,交警部门在细致把脉顽症基础上打出的“空间”和“时间”这两张牌,颇有几分四两拨千斤的“巧范儿”。用挖掘和盘活公共资源存量的方式,以微小的代价解决了大问题。说到底,这种处理问题的动态思维,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对待公共事务的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 当然,这个为市民排忧解难的“良心活”,最需要的还是广大市民的理解和配合。公平地说,既然难得有了这么个停车的地儿,那咱就有义务把车停漂亮了——哪里可以停,哪里不能占,车往哪头放,停车不超时等等,都要自觉遵守交警部门的规定,别出岔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举一反三,人们口中所谓的公共生活,何尝不多是这种不起眼的场合?很多看似无解的“大麻烦”,答案往往简单而又朴素,只要真正用心了,诚意到了,就已然成功了大半。这次临时停车位的事,就是一个极好的示范,值得所有人好好地思考一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