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报道,在杭州图书馆,有一群每晚闭馆才肯离场的流浪、拾荒者。他们和其他读者一样安静阅读,看书前一些流浪者还会主动将手洗净。图书馆副馆长梁亮说,“流浪、乞讨者可能暂时居无定所,可能暂时窘迫,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他对文化的追求”。 这不是媒体第一次关注杭州图书馆了。不唯杭州,成都、广州、南京等地也有图书馆对流浪人员开放。不过,每有类似新闻曝光,总会引起网友热议,原因何在?一者,虽然有的图书馆这么做了,但人们自己身边如此敞开怀抱的图书馆不多;再者,不少人仍戴着有色眼镜打量流浪人员,认为读书与他们“八竿子打不着”。 博尔赫斯说,如果真的有天堂,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什么模样?它既象征知识和真理,更传递着平等和开放。扫除我们脑中固有的“标签歧视”,提供平等优质的公共阅读服务,流浪汉进图书馆也就不会成新闻了。 (11月25日《京华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