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讯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教育公平不能靠“劫富济贫”
“两权”抵押贷款
开学季到来,返校客流看涨
金立群侯任亚投行行长
四类罪犯将获特赦
2015年08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公平不能靠“劫富济贫”



  □ 李明志

  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兰州市实施中考“统配”计划,名校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额,并且逐年递增,向全市所有初中定向分配。于是“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8月24日《南国早报》)
  高考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最不坏的制度”,是因为至少在同一个省份,起码能保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中考亦是如此,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是考生通过个人努力考出来的,就应该成为中考录取的标准。
  “统配”固然有均衡教育资源的制度善意,但却牺牲了部分高分考生的现实利益。而假如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正当利益来成全另一部分人,那这种所谓的公平未免太过牵强。
  高中名校被一些来自初中名校的学生所“垄断”,虽不符合教育公平本意,但错不在这些初中名校本身。首先,这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其次,即便目前的教育模式有千般缺点、万般不是,但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和升学率,名校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统配”不仅对学生不公平,对学校也不尽正当,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会打击初中名校的办学积极性;再者,在现行教育机制未从根本上实现纠偏的情况下,从对当地未来高考成绩的影响来看,这么做岂不又是“自废武功”?
  横看竖看,“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像极了“劫富济贫”式的教育公平。这种人为制造的“公平”,不仅无益于真正的教育公平,反而会将整个教育发展拖累得更加低效。
  应该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公平起码有机会均等的保障。对待中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政策倾斜平衡教育资源,比如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名师到弱校任教,而非动辄拿学生“开刀”。当然,不同于单纯改变名额分配,这需要慢工出细活,但也只有这样的慢,才是真正的快。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