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 每年中秋,父亲总会赶集买三斤酥皮月饼。十几年如此,多少显得有些偏执,让人不解。虽然从未正面问过父亲为什么,但随着年龄渐长,我隐隐明白了答案。 本世纪初的时候我读小学,大姑还活着,不过丈夫早已过世多年,膝下一儿一女,表哥初中毕业后当了司机,当时开7路车,从潍北农场到火车站,小日子已经过得有声有色,却并没有善待大姑,随着表姐出嫁,这一情况愈演愈烈。 那一年的八月十五正赶上秋收,大姑托人给父亲捎信说,能不能给她买两斤月饼?我的爷爷奶奶死得很早,父亲几乎是大姑带大的,这种感情,不能用言语形容。父亲二话没说买了月饼,却先把我馋住了。现在的人或许已经很难想象,那种用草纸包装,上面附了一张红纸,再用红线松松垮垮系起来的廉价食品对当时的我的吸引力,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撕开一个角,抠下一块放进嘴里……迄今为止,那都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月饼。为此我挨了两巴掌。 当天晚上父亲就带我去大姑家。大姑在院外帮表哥剥玉米,瘦小的身子埋在小山一样的玉米堆里,而表哥一家人却在屋里看电视。父亲嘴拙,虽然很生气,却也没说什么,只是把月饼放到大姑身旁,默默地陪她剥了一会玉米。过了两天,表哥拎着一斤月饼来我家走亲戚了,我高兴不已,因为终于能吃上月饼,却意外看见那个被我撕开的角。把这一伟大发现告诉父亲,父亲顿时怒火冲天,大骂不止。 那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表哥怎么能拿父亲送给大姑的月饼来走亲戚?而当时我和父亲去送月饼的时候大姑是冷淡的,对父亲,对她托人送信想吃的月饼,都没有任何高兴的表示,难道她早知道表哥会这么做?还是干脆她本来就是帮她儿子向父亲要的?可表哥家的条件明明不错,比我家是强太多了。 这都是我的恶意揣测,实际上,不过是些家长里短,或许也并不鲜见。父亲后来打算再买三斤酥皮月饼送给大姑,为此母亲跟他吵了架——父母亲都是农民,我家的生活一直过得紧紧巴巴,而那时候,一斤月饼就能走一家亲戚。 三斤月饼最终没有买成,不过父母亲议定,再过八月十五的时候可以买,但大姑在第二年中秋前就去世了,这成为父亲永远的遗憾。我不知道该怎样开解父亲,我想说,有心,就没有遗憾。现在逢年过节人们送的礼品倒是多了,也贵重了,但却像在例行公事,花钱却不用心,远没有父亲当年那三斤未送出的酥皮月饼所包含的情深意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