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9天用完了平时30天的量”、“360手机卫士测出来的和运营商官网给出来的数据出入很大”……三大电信运营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已有20多天,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一些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中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以前月底还有流量,现在到月中流量已经用完。 (10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彼时“流量不清零”政策出台之时,更多是因为运营商遭遇消费者倒逼,而非市场竞争下的主动改革。因为这层原因,时下关于运营商“搞鬼”导致流量“跑得快”的质疑,自然也很有市场。 通信计量向来是公众最关注的民生计量问题之一,也是消费纠纷中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通信计量涉及电信专业技术问题,一般消费者无法介入;另一方面,通信计量不像买米、买菜那样直接过秤,看得见、摸得着。在目前的通信计量模式中,用户能查询的只有剩余流量额度,至于已使用部分的详细内容,则无从查证。除了“感觉”和一些第三方检测软件的数据,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想象,若以此去找运营商说理,那绝对是难于上青天。 “提速降费”是一项让利于民的善政,如果消费者的电信资费负担却因流量计费过快而提高,这显然不合适,甚至可以说“性质恶劣”。 客观地说,如果流量“跑得快”只是一部分用户的感觉,那就一定就准确。假如是普遍现象,那就可能涉及到流量计费系统有误差,相关部门就有责任对电信计费进行检定,公开相关数据,消费者也有权进行投诉和索赔。站在对用户负责任的角度,只要是用户的反馈,对服务内容提出质疑,运营商无论是否用技术手段修改了流量数据,都应及时站出来自证“清白”,给用户一个说法。毕竟,只有运营商掌握着全部数据,一般普通用户没有能力精确计量手机流量使用情况。 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及时介入,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加强和改进通信计量体系,堵住可能出现的漏洞,时刻回应用户关切,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