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明志
“镇上说给残疾人发过冬福利,领回来竟然是一件超短裙和一件超短裤。”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鲁家庄村的孙先生向记者投诉称,他卧床多年的残疾爷爷,却领到超短裙福利的事情,让家人啼笑皆非,“这不是戏弄老百姓吗?”对此,工作人员回应称,“老人穿不成可给他人。” (本报今日A22版) 面对着一件超短裙和一件超短裤的“过冬福利”,围观者啼笑皆非,当事人则心生不满,甚至有被戏弄的恼羞成怒之感。反观慈善企业,本来要送的是温暖,却没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导致善举本身遭遇极大质疑。“这不是戏弄老百姓吗?”这样一句话,引发了公众共鸣。 面对质疑,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辩解,尽管当事人领到短裙短裤是事实,但可以转给其他人穿。这般解释,貌似合情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其一,虽然慈善物资多为社会捐赠,有关部门无法决定捐赠物品,但冬天拿短裙短裤当福利品慰问残疾人,怎么会合适呢?难道就不能先妥善保管,等到来年夏天再拿出来慰问确有需要的群众?其二,给困难群众发放福利品,最好能起到直接的救济和帮扶作用,而非“无用可转他人”,否则,如此福利又有何意义?其三,所谓物尽其用,这些“连屁股都裹不住”的衣服,有哪个困难群众穿的着?又能转给谁去? 民政部门和残联不是废品回收站,残疾人也不是收垃圾的。发放这样尴尬的“福利”,非但无法让被救助者感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更会感到尊严受辱。如此弄巧成拙,只能说明工作人员对善事并未表现出善心,有糊弄了事之嫌。 扶贫帮困和做慈善绝非简单的接收和发放捐赠款物,而是一件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事。在行善之前,尊重捐赠者意愿与受助者感受都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不可否认,时下围绕慈善之事丑闻频出,政府相关部门和慈善组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责任心不够要负很大责任。 “冬日领短裙”对精准慈善发出了迫切的呼唤,慈善应整合各方力量,科学统筹,精细管理,如此才能有效化解供给方与需求方间的矛盾。慈善事业只有走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才会真正让善意和温暖得到托举,体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力量,也才能让“伤口撒盐”的荒唐不再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