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6版:春节特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讯

第03版
我们的节日
 
标题导航
摊好煎饼等游子回家
我和二哥偷吃长寿糕
不蒸锅大饽饽不算过年
2016年02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摊好煎饼等游子回家



  摊好煎饼
等游子回家

  前几天大姨打来电话,说她在算该准备多少玉米面,赶在年前多摊点煎饼,让我春节后带来给同事们尝尝。
  我的老家临朐有吃煎饼的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煎饼一直是当地的主食,尤其到了过年更要多准备一些待客。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口磨,我家也不例外。通常年前半个多月,母亲就开始磨玉米糊。推磨则是小孩的任务,几十斤的磨盘推起来并不沉,还能呼呼跑。我和姐姐、妹妹一边推磨一边嬉闹,不小心将磨好的玉米糊撒在地上,惹来母亲几句责骂。时过境迁,如今回想起那些往事,连责骂也带着微甜。
  第二天天还没亮,母亲就起床,铺好鏊子摊煎饼了。火柴一划,袅袅炊烟升腾,鏊子慢慢热起来。用小瓢舀起一瓢玉米糊倒在鏊子上,桄子(音)推着玉米糊飞快地打转,直到玉米糊抿干。再过几秒钟,沿鏊子边把煎饼揭下来,一张煎饼就摊好了。别看工序简单,却分外考量技术。做了多年媳妇的妇女摊的煎饼薄如纸,一下就能揭起且形状完整,咬一口又脆又香;而新媳妇常常把煎饼摊糊,揭不下来也是常有的事。
  煎饼摊好后用塑料袋封装,只待过年,走亲访友或招待客人。那时,因为家里困难,孩子们没钱买零食,母亲还会把过雪冻软的柿子摊到煎饼上,金黄的煎饼变红,味道也变得甜甜的,原本用来充饥的煎饼就成了孩子们争抢的宝贝。这是临朐独有的美味。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一辈上了年纪,村里少有人再摊煎饼,手工煎饼竟成了稀罕物。好在吃了大半辈子煎饼的大姨还舍不下摊煎饼的活计,过年时总会准备一些,让我们这些常年在外的孩子尝尝家乡味。     本报记者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