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下“责任”难免吐出“白纸”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3月18日下午,因为准备和老公出国旅游,浙江嘉兴的徐女士去了当地三水湾附近交通银行ATM机取款。没想到,在取出来的1万元现金里面,竟然夹着三张和百元纸币大小一样的白纸。 (本报今日A15版) 银行ATM机里吐出的居然不是钱,赫然是三张白纸,这玩笑开得有点大!幸亏现场有监控,银行也没有抵赖,客户的钱会一分不少地回来。不过,这么一折腾,客户受了一通惊吓不说,还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笔账又该咋算? ATM机里为何有白纸?现在原因大致已经明了,原来徐女士取款的机器几天前刚维修过,修好后需要用测试专用钞测试机器是否好用,而这3张白纸就是设备维保公司的测试专用钞。所以,这些白纸极有可能是维修人员当时遗忘在ATM机里的。但根据银行管理相关规定,银行往ATM机投放纸币时,会再次进行查验。既然如此,银行为什么当时没有发现呢?恐怕是银行工作人员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程序。毫无疑问,这是一起责任事件,管理上有漏洞,相关责任人责任心缺失,这才发生了“ATM机吐白纸”的荒诞事。 平心而论,任何单位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也因此出现了各种允许范围内的误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客户希望银行“零差错”的同时,也并非绝对不允许银行犯错,其真正在意的是银行对待错误的态度。在这次“ATM机吐白纸”事件之前,客户遭遇“ATM机吐假币”的闹心事早已有之,但银行方面对此大都矢口否认,一再声称严格的监管杜绝了装入假币的可能性。久而久之,这样的态度和危机处理方式,使得客户对银行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不信任”。 站在银行的角度,拒绝承认失误是为了“维护信誉”,但实际上,一味地知错不改,反而让客户心里更没底,所谓的“信誉”更多了几分不厚道的虚假成分。再者,银行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只会放纵内部管理的混乱,最终只会累及自身。 从“吐假币”到现在“吐白纸”,足以说明银行管理的漏洞非但没补上,反倒有愈扯愈大的危险。实在不敢想象,倘若ATM机下次再犯错,又会吐出什么东西来?总不能变成身揣百宝囊的“机器猫”吧?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次不可原谅的事故,银行可千万别当作“故事”看看了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