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有网友报料,河南商丘市为治理大气污染,将市区和县城的大多数中小饭店强制停业,不少企业也被要求停产,给当地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7月30日凌晨,商丘市回应称,将对原不达标餐饮饭店油烟治理进行集中验收,饭店验收达标可重新开业。 (7月31日《南方都市报》)
在商丘市大气污染严峻形势的倒逼下,当地针对排放不达标的中小饭店和中小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停业停产进行集中整治“达标升级”,如此“铁腕治污”,理当得到当地百姓支持才是,但现实却是,此举招致舆论的强烈质疑,公众对此番治污的举措呈现“一边倒”的批评。为何呢? 毋庸置疑,从保护碧水蓝天的环保角度考量,这次“双停”不仅必要,更是必须。而任何针对社会问题的整治,都需付出一定代价,也需要一部分人做出牺牲,这没什么可说的。但如果所谓的“整治”是以牺牲当地企业、商家的利益,甚至是以剥夺其生计为代价,连百姓日常生活也为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到了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那么,此番以治污为目的进行“整治”的正当性,自然免不了接受公众的质疑和问询。 老实讲,当地政府发起的这次强势治污,更像是在“秋后算账”,无论态度再坚决,措施再严厉、行动再迅速,都掩盖不了常态化工作失位之责。对于排放不达标的饭店和企业,无论是事前审慎审查、事中严加监督,还是事后及时惩处,哪怕只要有一个环节做到“密不透风”,也不至于尾大不掉而行非常之策——等到因污染严重而被问责,才仓促出手“下猛药”。这种方向上的错误和方式上的失当,如果反思不出个所以然,最终极有可能会和环境污染本身纠缠在一起,理不清谁是谁的“并发症”。 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先污染后治理”是很多地方对待环境问题的“标准态度”,也是环境污染多发并趋于恶化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思路下,所谓的“后治理”,到底“后”到何时,本就没有一个明晰的时间表。玩笑着说,“如果非要让一些地方为它加上一个期限,恐怕会是,一万年”。应该看到,当地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绝不是一时半会儿,甚至不是一年半载形成的,之前也少不了类似的“整治”,之所以屡整不治,摆脱不了利益作祟的嫌疑。于是乎,一阵阵“治污风”刮过,效果也不过是得过且过。 在舆论质疑下,当地政府已启动对此次治污过激政策的纠偏工作,一些饭店、餐厅已陆续开业。但愿这次已然“伤及无辜”的整治能切实发挥功效,以后不再反弹。在此,也希望所有存在类似问题的“对号入座者”,能引以为戒,入脑入心——政策出台之前,先站在百姓的立场仔仔细细自查一番,先从维护公权力公信度的角度谨言慎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