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时评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时评

第03版
速读潍坊·关注
 
标题导航
私密场所禁装监控
地下综合管廊将有偿使用
学生猝死元凶不是体测
环渤海高铁方案获原则通过
千万富豪4.69万居全国第七
慈善超市该走市场化道路
2016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猝死元凶不是体测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11月19日,武汉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在进行体质测试过程中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离世。这是国内最新一起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时发生的悲剧。事情发生后,结合近几年时常发生的学生体测猝死事件,围绕学生体质测试的安全保障、意外防范的问题再次引发诸多讨论。   (1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因承受不了体质测试的强度而死亡,人们在为悲剧而心痛的同时,免不了唏嘘——大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滑、恶化确是事实,但已经严峻到了这种程度吗?沉重之余,更有质疑,与以往学生意外猝死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反应类似,校方再次“顺理成章”地成为问责的第一对象——救助措施是否得力,校领导的人情冷暖,质疑学校披露相关信息不够及时……但是,这公平吗?
  老实讲,造成学生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体质的个体差异,也有缺乏锻炼的群体因素,还有健康体检和预防机制缺乏的配套因素等,但之所以形成问责校方的“惯性”,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校方以息事宁人的低姿态处理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已成为“惯例”。一来,学校无论是否尽到了预防和抢救之责,都会遭受一些来自外界的质疑;二来,就算责任认定明确,学校也不太可能完全按照所应承担的责任去补偿受害学生,通常会以超出责任范围的力度去善后。即便如此,还会有不少学生家庭不满意。可以说,只要学生“出了事”,无论是谁的责任,校方都是第一责任方。
  客观地说,校方在学生猝死的善后环节确实有苦难言。但是,这并不等于其“全程蒙冤”,至少在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体测体检设计等环节,学校是有责任的。从根本上说,学生因体质测试导致死亡,恐怕还在于校方的工作没有做到前面,体育方面的教育责任没有落实,让学生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04年即已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制度约束的用意很明显。但在实际运作中,体测沦为“鸡肋”。在学校方面,过分注重于“数据美观”,相应地,到了学生这里,便是千方百计蒙混过关。试想,一节体育课下来,学生连汗都不出,这样的体育课如何起到锻炼作用?一些学生平时习惯于“宅”在寝室,生活习惯不健康,等到体测前临时抱佛脚,身体又如何吃得消?在“体测与毕业挂钩”的高压下,学生如果不能正视个人实际情况,做出超过身体承受度的选择,出现猝死的悲剧就在所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这恰恰是由于中小学基于“体育纳入考试”的升学压力,使得“锻炼在平时”被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也说明,只要学校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体育教育了,大学生体质下滑之势是完全可以逆转的。
  一些高校“取消运动会长跑项目”等做法,已被证明只会适得其反。无论如何,这起猝死事件也不应该成为“取消体测”的理由。从中汲取教训,科学调整体测的方式方法,还体育教育以真正的地位和力度,才是所有高校最需要思考、落实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