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违法“表情包”值得推广 |
□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
|
照片被做成“表情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日,一组由陕西省府谷县交警大队推出的“表情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街道、马路上,一张张交通违法者的脸被放大,形似大头贴。这些照片下方,还附有对违法行为的点评。府谷交警推出的这些表情包,全部取材自日常执法,图片中出现的违法者,也均为府谷县当地居民。此举在引发关注的同时,也招致争议。 (12月11月《新京报》) 交通安全宣传要做到既保证传播效果,又兼顾公众情感体验、认可度且不引发争议,显然并不容易。比如,日常生活中类似行人闯红灯、跨护栏、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由于持续高发、久治不绝,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城市牛皮癣”。对于交警部门的常规宣传及治理手段,很多交通违法者已然具备了“耐药性”。如果在宣传方式上一味墨守成规,缺乏配合法律法规搞一些“略大胆”创新的勇气,局面自然难以扭转。从这个角度说,府谷交警推出“表情包”的创新之举,值得点赞。 点赞之余,此举也招来非议,主要集中在“涉嫌侵犯隐私权”,这也属正常。毕竟,任何形式的创新,往往会令各利益相关方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也因此多半会伴随着争议。这其中,自然有“合理怀疑”的部分,但也少不了“惯性质疑”的非理性因素。 对照之下,对府谷交警推出“表情包”的做法,公众对其“涉嫌侵犯隐私权”的担忧,便属于“合理怀疑”。从法律角度说,如果交通违法者打了马赛克还能被认出,则府谷交警的行为就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权。毕竟,在公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且有其他地方“随手拍”曝光引发争议的背景下,公民隐私保护应该有更好的基础。不过,由于发布平台是政府公共平台且没有营利目的,制作者在制作初始就比较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在技术处理上可以确保隐私不被曝光,那么以教育为目的的“表情包”,在法律上就没有什么不妥当之处。如果有人揪住不放,自然就难免有“惯性质疑”、借题发挥的嫌疑。 厘清这些疑点之余,更应该意识到,闯红灯、跨护栏等既是属于不文明现象,更是违法行为。对其警示教育也应触及于心,单纯用“严惩严罚”的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蹿红网络的“表情包”,既可以令当事人对号入座,为避免再次被曝光而有所敬畏、遵守交规,又能让所有的交通违法者有一种“代入感”,并因此琢磨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完全称得上是一种执法创新的有益尝试。如果操作得当,总结出一套规范化流程,未尝不能推而广之。 而所谓“操作得当”,笔者窃以为,最重要的是确保部门公权力与个人私权利的互不侵犯。目前来看,“表情包”并未逾矩,但要保证以后不变样、不走形、不变质,恰恰是一直以来极为欠缺的执法素质。如何在质疑声中坚守“教育意义大于曝光作用”的初心,避免沦为“运动式执法”或“网红”的套路,才是最该关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