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晓俭和她的作品。 |
|

|
|
一张简单的红纸,在剪刀的上下飞舞中,或变成翱翔天空的白鸽或变成畅游海洋的海豚……在奎文区梨园街道,61岁的刘晓俭可是个名人,她是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街道“剪纸艺术非遗传承培训初级班”的老师。靠着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在她手中上下翻飞,很快几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就在她手中诞生。 刘晓俭是中国画花鸟系科班出身,毕业以后,她被分配到淄博一家陶瓷厂工作,过了不久她发现,自己不能一辈子做这个。于是她辞掉了在淄博的工作,去了上海,想在大城市闯荡一番,后又因为种种原因回到了潍坊老家,从事了文秘工作,一直到她退休都没有机会再画画。说起与剪纸结缘,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2007年,刘晓俭从单位退休,为了打发时间,她重新拾起了画笔。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从电视上看到别人创作的牡丹剪纸作品,她顿时着了迷。别人可以又画又剪,我为什么不行? 于是,她自己慢慢琢磨、仔细推敲,终于明白了画与剪是一脉相通的,绘画有黑、白、灰三个地带,剪纸也是一样的。只有画好了,才会剪得好。看到她开始剪纸,不少人向她要剪纸,如朋友的小孩出生了,是个马宝宝,想要马图案剪纸,还要有风景图案,她的创作题材也越来越宽泛。经过实践刘晓俭发现,在剪纸方面,只用剪刀是达不到那么完美效果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以后,她又发现了一种方法,就是用刀刻。有些地方用剪刀剪了以后,还达不到美观的效果,就得用刻刀再修缮一下。一幅剪纸作品从开始的画,到后来的剪和刻,一步都不能少,最起码需要四五天的时间。就这样,刘晓俭在自己的研究跟学习中爱上了剪纸,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 为了提高自己的剪纸技艺,刘晓俭跟随“民间艺术大师”范作信学习,还结识了许多剪纸高手。在街道组织的“剪纸艺术非遗传承培训初级班”上,刘晓俭耐心细致地向大家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典型剪纸花样介绍、剪纸实际操作指导等,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刘晓俭看起来只有50多岁,这与她乐观豁达的心态有关,也得益于细致的剪纸带给她的沉静。 本报记者 周晓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