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印度歌舞剧《宝莱坞之旅》有感 “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哦,哦,哦……” 这悠扬婉转,带着一丝哀伤,一丝深情,一丝浪漫的歌声,仿佛一声集结号,所有关于印度歌舞的记忆集体列队:《流浪者》《大篷车》《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额的个神啊》…… 三线小城市伪文艺老妇女的片单里,印度电影仅此而已。而这些影片,无一例外的,都是亦歌亦舞,于是,孤陋寡闻的我被深深种草:印度人民高兴了,要唱歌,生气了,要跳舞,爱了,一男一女深情对唱,恨了,双双对对奋力起舞,团圆了,男女老少载歌载舞…… 这不由让我生出疑惑:印度的空气里飘的全是音符吗?印度的大地上全是舞者的足印吗? 还真是的,起码,剧院大幕一开,那标志性的鼻音唱腔响起时,那标准的外八字舞姿呈现时,再一次强化了我对于印度的感受:没有什么是不能用歌舞来解决的。 说的是歌舞剧《宝莱坞之旅》:农村小伙梦想去大城市闯荡,在孟买,在宝莱坞,他遇到了友情和爱情,之后,阴差阳错,各种纠缠。故事落俗,情节简单,却又整合了理想,爱情,三角恋,猜疑,纠结,黑社会,被离间,大哥大,大牌舞女……如此复杂庞大的信息量,表现形式却显得粗糙粗暴:演员只靠一番唱一番跳来表达所有的喜怒哀乐,作为观众,只靠舞台置顶的简要中文才看明白。 又要听歌,又要看舞,还要瞅字幕,目不暇接顾此失彼,就感觉眼睛和耳朵都不够使,视觉和感官体验未免有点不精致。当然,这符合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印度城市,也符合下层青年的爱情:简单,鲁莽,闹腾,先爱了再说,哪管其他…… 对,我们也无须管太多,舞台上洒金,赤红,浓绿,宝蓝,舞动开来,满场姚黄魏紫,绚丽夺目,这很印度就够了;一言不发唱起来,一言不合跳起来,睡梦里也唱,一睁眼就跳,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唱一唱,跳一跳,统统解决,这更印度就够了。 看舞台上印度演员穿成一棵棵圣诞树,开口便是响金裂帛,不由感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的人,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表达形式,如天离地,差别巨大:我们含蓄隐忍,讲究大音稀声,欢喜了来一支美人舞如莲花旋;日本则寂寥阴鸷,那舞者,半天拍一下手,再半天扭一下脖子,怕吓着别人也怕自己似的,雪白到惨白的脸上,一点朱唇像杀人血;西班牙的弗拉明戈则是吉普赛人的灵魂演绎,放纵与自由,热情和矛盾…… 而印度的表达,利索和坦率得多,歌唱中,舞蹈中,酣畅淋漓,快意恩仇,让人觉得天真无邪,甚至有点简陋肤浅。可生活都这么复杂难熬了,偶尔来释放一下天性也是好的呀,不要去想剧情,也不要纠结细节,这满台豪情奔放的热歌辣舞,起码能在这一刻抵御室外寒冬,让我们暂时忘记这凉薄的世道,暂时慰藉我们荒芜的内心,拥抱我们孤单的灵魂,这就足够了,我们不能太贪。 人生劳苦烦愁,得意须尽欢,行乐须及时。唱吧,跳吧,哭吧,笑吧,因为翌日一睁眼,还得化妆打扮上班挣钱,又是规规矩矩的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