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心悦诚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今日重磅
 
标题导航
做一朵向日葵
读书不觉已春深
戳人心的《活着》
林黛玉的“既生瑜,何生亮”之叹
2022年0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戳人心的《活着》



  □郑武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我在食堂一个角落里,在那本厚厚的《收获》里读到长篇小说《活着》。惊雷在屋外震响,同时也震响在我的心里:年老的福贵在赶着同样年老的老黄牛耕地,他挥动着鞭子,嘴里却呼喊着不同的名字。他说,老牛也叫福贵,现在只有它自己在苦苦挣扎着干活,我喊别的名字,是让它以为还有许多牛跟它一起干,它也就有力气了……
  一股孤独感让人油然而生。20来岁的我,却瞬间感觉到了人生的凄凉。一股寒意随着大雨蔓延我的全身,然而后面的情节愈发让人不寒而栗:为了救县长老婆而被大夫抽血致死的儿子,大出血而死的女儿……希望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撕破。亲人们都离开了,歪头女婿勤劳能干,又孝敬福贵,原以为晚年有了依靠,可以平静到死了,可是女婿又在事故中去世。最后,他唯一的希望,那个可爱的外孙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过多撑死了……余华太残忍,一点亮光都不让我们看到,整部书都让人在泪眼迷离中读完。
  福贵曾经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公子,任性、好玩,余华把他的叛逆性格写到了极致。结婚前,他竟然故意让妓院的胖妓女背着他从老丈人家的米行门前走,而婚后贤惠妻子给他的规劝是把几个碗里放上各种蔬菜,碗底竟然全都是肥肉:任何花里胡哨的外表底下,内心都是让人吃到恶心的肥肉。多么贴切的比喻,而纨绔子弟福贵却不理会,直到被人骗去了万贯家财……
  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一粒微尘,在大时代面前谁也无法摆脱自己被操纵的命运。
  看完这部小说,首先给我这个当年的文学青年的感悟是,小说竟然可以这么写!我从此之后疯狂迷上了小说,但也进入了一个误区:侧重于写苦难。后来醒悟,毕竟生活要让人看到希望。
  后来了解了牙医出身的余华,是一个少年时代就在停尸房里乘凉午睡的作家,那也铸就了他的冷静、沉默、斜眼观察生活,可以从平静的湖面看到下面的血雨腥风、波涛汹涌。
  去年五月,在候机厅的书店里,我看到了余华的新作《文城》,让我因雨等飞机的三个小时变得有意义。余华用他一贯的冷静,讲述一个地主穷其一生追求爱情的故事,全书苦涩隐忍。
  余华依然是我穷尽一生学习并愿意为之追随的当代大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