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望海听风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今日重磅
 
标题导航
你可知还有“晒书节”
洪沟河南岸的金银花
古寨行
樱桃红了
2022年05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可知还有“晒书节”



  □陈瑞曾

  晚清潍县名士梁文灿《鼓子词》中有:“六月乡村新麦贱。炒面迎时,城内遗亲串。开箧(qie)晒书防蠹患,乘鲜加入荷花瓣。”箧是箱子,后一句指的就是潍县“晒书节”的民俗。
  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晒书的节日,从这天开始,读书爱书的人家,要把藏在书箱、放在书橱书架上的书,搬到室外,任由六月的阳光、凉风自由“阅读”,以祛除陈年的霉气,预防蠹虫损坏。有兴趣的读书人,还在晒过的书籍中,夹上几片新鲜的荷花瓣、银杏叶,以增添书香并愉悦自己。
  司马光就深谙晒书之法。据《司马温公读书法》记载:“司马光在他的独乐园读书堂,藏有文史万余卷,而他晨夕所常阅读的书籍,虽累累过去数十年,看起来都像手未触摸过的新书。原来他每年从初伏开始,到重阳间,看到天气晴明,即设案几于当日,把群书搬上去,以曝晒书脑。由于晒书而保存得法,所以‘年月虽深,终不损动’”。
  而后,又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或六月六日,约定俗成地成为“晒书节”的记载,并流传下许多有关晒书的趣闻。
  传说医圣李时珍的家乡有一名庸医,虽不学无术,却常常假装斯文,购买了许多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有一年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藏书统统搬到院子里晒。他在院子里踱着方步,看着摊开满满一院子的各种古典医书,洋洋得意。此情此景正巧被路过的李时珍碰见,李时珍一时兴起,便解开衣襟,靠在庸医院子里的靠椅上,袒胸露腹地晒起了太阳。庸医一见,惊奇地问道:“您这是做什么?”李时珍说:“我在晒书啊。”庸医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呀?”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一本正经地说:“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了。”庸医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告诫自己不能因为有钱藏书而目空一切,惭愧得满脸通红。
  有关潍县晒书节的活动,乡邦文献记载的资料极少,但是由此联想到爱读书、爱藏书的乡贤却是很多。其中著名乡邦文献学者、民国《潍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丁锡田先生可谓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
  丁锡田(1893-1941),字倬千,号稼民,出生于潍县丁氏富绅之家。在家塾读书时,师从陈蜚声主攻文史。为弘扬潍县的历史文化,探讨学术,解决疑难,曾与著名学者顾颉刚、柯劭忞、傅斯年、张政烺、傅丙鉴、闻一多、王统照等书信往来。著名学者潘光旦还曾慕名到潍县造访。丁锡田曾以收购、交换、抄录等方式,搜集到遍及全国的方志稿本、珍本、孤本。对其中脱落不全或字迹模糊者,殚精竭虑加以校勘、考证、补订、誊录。他收集到的方志,遍及全国各的,其中山东108个县,从清同治到宣统及民国初年的志书,手抄、石印、铅印、铜版的府、州、县志中,独缺明代万历癸酉版《潍县志》10卷。听说北平图书馆有一套,即委托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好友张政烺(lǎng)先生,利用星期天到图书馆,借出抄写了10卷,陆续寄到丁锡田手中。 
  丁锡田凭借他那些浩瀚的藏书,不仅将民国《潍县志》编纂成内容详实的潍县大百科全书,他甚至想将其藏书举办私人图书馆,让家乡人能够尽情阅览,可惜未果。解放后丁先生的子女将其遗留藏书凡2894种、23067册无私捐献给了国家。可以想象到的是既爱读书、又爱藏书的丁锡田先生,也一定是爱晒书、会晒书的高手。
  随着藏书条件不断改善,藏书技术不断提高,晒书(曝书)这一古老传统,如今渐趋消失。不过古人的晒书之举,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看到一些人无意或有意地损毁图书的行为,不禁让人想起宋代大哲学家邵雍的《曝书吟》:“虫蠹书害少,人蠹书害多。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希望人们能从历史上的晒书之举中激发出更多的爱书之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