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心悦诚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今日重磅
 
标题导航
书边杂写
学着接纳死亡
人生如戏 落音无悔
2022年06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边杂写



  □路来森

  谷林先生的《书边杂写》,书名,即出自其中的一篇名为《书边杂写》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谷林先生写道:“尽管长居城市莫不有公立图书馆。工作单位也总有资料室,却还是老爱自己买几本书,而且有时候是在借到读过之后再去买来的。揣在‘自家怀里’有什么好处呢?好在可以于书前书后天头地脚随意涂抹——有时摘抄相干或不相干的资料,有时记录阅读中一闪而过的飘忽联想,那至少比另外备办笔记本、日记册来得省事,也管用——倘若雨窗雪夜,有闲无聊,突然心血来潮,想要翻阅一下记忆的夹袋那当儿。”
  阅读谷林先生的这段文字,心中窃喜,大有知音之感。真正会读书,喜欢读书的人,是不满足于勾勾画画的,勾勾画画,亦不过是水过地皮湿,难得有深刻的印象。要想对阅读的内容形成深刻的印象,就必有所思,并且将思之结果,记录下来。因此,随意涂抹,就成为一种必要了。我之读书,一向有此习惯。“随意涂抹”之内容,亦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阅读内容的简要概括,用三两个词,或者一两句话,力求言简意赅,归纳到位。如此最大好处是,如果下次浏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同时,也在阅读中,培养了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是引类联想,针对自己阅读过程中喜欢的内容,或者观点,展开联想,牵牵连连,牵连出众多相关的内容,以之丰富,或者佐证读到的内容。如此,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地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存,此种“引类联想”,实际上就是一种阅读的自觉拓展和丰富。
  例如,读到写夏夜纳凉的文章,我就顺便记下一些相关的词语和风俗,甚至于还直接把清代项映薇《古禾杂识》中记“夏夕纳凉”的一段文字,全文记于书之天头。
  三是记下自己的阅读思考,或者乍然而现的一些想法。所谓思考,其实就是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看法或观点,不必刻意考虑正确与否,一得之见也很好。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灵感突现的现象,这种“突现”,虽然短促一瞬,但往往弥足珍贵,即时记下,是大有必要的。
  阅读,读到兴味处或兴味时,常常还会有触景生情的现象出现,此种情况,亦不妨记录下来,“此情此景”,恰好印证了阅读情景,或者心情。很是为自己读书,增添一些情趣。如,记下当时的阅读心情、室内情景,甚至室外景象,或者,自身一时之举动等。
  不妨列举一例,周作人读《扬州画舫录》,题记曰:“秋冷多闲,摘录数则,庄诵一过,且喜且愧,自己无论如何用心,总写不出这样的好文字,若写时又须由会而至不会,则愈亦难矣。”文字虽短,但这里有时令,有心情,有感慨,亦可谓丰富矣。读之,让人觉得情味倍加。其实,这即是古人的“题记”“题跋”,只因非刻意为之,有较大的随意性而已。但正是因为有较大的随意性,也就更具性情。
  此等文字,前人(特别是名人)多会结而成集,出版为书,古代文人的种种“题跋”书汗牛充栋,就不用说了,就是现、当代文人,亦多有践行此事者。例如,孙犁的《书衣文录》,谷林的《书边杂写》,俱是此种情况。
  我之“随意涂抹”,最大的受益之一,就是经常将“涂抹文字”进行联想、整理加工,结构成文,进而结出一枚枚小小的写作“果实”。亦是,诚然一乐事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