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风华 你怕死吗?可以不必急着回答。 就在6月24日,号称用温情喜剧和人间烟火气包裹着生与死这等严肃命题的殡葬题材电影《人生大事》上映了。有友人推荐,我又对这个题材感兴趣,于是去看了。 朱一龙饰演的殡葬师三哥和灵气十足的小女孩杨恩又饰演的孤儿小文,因为小文外婆的去世而展开了一场“还我外婆”的闹剧,一个是桀骜不驯、始终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一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但内心温情的小哪吒,这个开头设定还不错。演员表演很棒,节奏也还行,但整个故事想说的东西太多,又什么都没说明白,这应该是编剧的锅。 不过电影中提及的殡葬行业、生与死的议题,这着实是件启发观众好好思索的人生大事。 我们常说,除了生死,人生别无大事。但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活,却对死亡讳莫如深,或因沉重,或因恐惧,或因无知,总是各种逃避。医疗和殡葬,大概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能了解死亡最近的行业了。 我发现自己有“死亡焦虑”也是最近的事。 许是父母逐渐年长,偶有小病小恙需要就医,自己又仍是孑然一身,不得不对生死之事有了更多考量。每每想到父母有一天会离开,就吓得心揪起来。 我自己虽不惧怕死亡,但怕离开时没有尊严,我怕这一生没能淋漓尽致地活过,我怕身边亲近的人离去,我怕活着时没能好好对待他们,怕我死了他们难过。怕到我从来不敢认认真真地去想这个事。 哪怕再不想面对,也无法阻止一个人一天天靠近死亡。就像原先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远,只会在听闻一个鲜活生命突然倒下时感叹生命无常,这时却突然发现,有个很熟悉的人转眼间就不在了,你以为青春朝气的身体却在腰部扭伤时无法动弹丝毫,那样的无力感。 死亡就像太阳,它一直在,只是你一直不敢直视。但,又必须直视。 见了一些生死,终于开始思考,当独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当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该如何优雅地跨越那条生命终点线?作为亲人、朋友,又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一句台词,大意是不要等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未活过。很受震撼。人生苦短,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回头看,生命的广度、深度、温度、风度更值得在意。当医疗救助都是以延长生命为目标甚至过度医疗时,我更期待自己每一天都是健康的,每一天都是有价值的。这其实也是向我们应该接受、学习更多死亡的意义发出了倡议。 也许,只有真正了悟、接受死亡,想起逝去的亲人时,我们才会不再只有伤悲,而是有星入梦,温暖长伴。 也许,只有真正接纳、学会告别,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人世间的每一份温暖和羁绊,并记住生命里那些欢愉的时刻。 电影里,三哥告诉小文,外婆化作了天上的星星,而小文童真地介绍三哥的职业是“种星星的人”。如此想想,死亡也没什么阴森可怖的,殡葬师也不必卑微受歧视。 人生尽头若真的变成“星星”,也足够浪漫了。同时,也要感谢那些种星星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