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共建宜居宜业城市
 
标题导航
怪举报者心态有问题监督者心态更有问题□林荣耀 
让“最美”的人与事蔚然成风□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孩子给洗脚家长泪何来□舒爱民 
扶贫,先扶正某些干部的心
让“最美”的人与事蔚然成风□新华社记者 涂洪长 
勿以“保护”的名义歧视艾滋感染者□张楠之 
少年冠军“失足”,教育不能“失手”□张兰军 
2011年10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年冠军“失足”,教育不能“失手”□张兰军 



  五名少年,其中有福建省跆拳道冠军,也有柔道高手、摔跤强手,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但是,这五人在厦门市思明区聚众斗殴,将人打伤,一同失足。近日,他们因触犯刑法,被告上法庭。  (10月1日《海峡导报》)
  因朋友与别人有纠纷,便打抱不平;除了坚掌利腿,更带有木棍、砍刀、铁管等工具;对方已气馁而逃,却仍紧追不舍,仍大打出手……少年冠军们的种种表现,固然不失其武林“豪气”,高手“风采”,但聚众斗殴致人受伤,已触犯国家法律,理应受到处罚。
  事实上,五名冠军并未因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而是在律师援助下,免予刑罚。显然,法院如此裁夺,是念及其未成年人身份,是考虑到这些孩子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其背后,则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仅有法律上的“温情脉脉”、网开一面,还远远不够,做为学校、家庭、社会,也应伸出援手,积极作为。
  无疑,在此番冠军面对“求援”不假思索奋然出手上,有年轻气盛因素,有哥们义气的影响,也有不懂法律知识的不足。这里,其实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做为学校,在闻“冠”则喜,尚“武”有余背后,平时是否也重点关注了孩子的思想品质、法律修养?做为家庭,在孩子“武艺”日精,“手段”日强的同时,可否也在如何做人、怎样修身上,对孩子再三叮咛,格外下力?做为一些传媒、机构,在热衷“笑傲江湖”、“快意恩仇”之外,是否考虑了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