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明县的政府办公楼虽然很不充门面,但官员们并不会因此丢了人,恰恰相反,他们脸上倍有面子,因为他们把钱花到了更有意义、更有需要的地方,当地百姓满意,外地公众称赞——对于官员来说,难道还有比这更有面子的事情吗? 云南昆明市嵩明县县委、县政府至今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办公,书记、县长的办公室都是“蜗居”,只要进去3个人就转不过身来;从2007年以来,全县财政收入大部分投入教育,迄今已建成44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有的学校环境甚至超过了大学,即使县里最偏远的农村学校,其教学条件也和城里一样。 (本报今日A15版) 凡事就怕比较。就在前几天,一条劲爆新闻还引起了一场讨伐奢华办公楼的舆论风潮,说是深圳摄影师白小刺两年来走遍了一半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拍摄了40多张政府大楼的照片。这些大楼大都英姿雄伟,有的模仿天安门,有的酷似白宫,还有的参照了泰姬陵的样式,摄影师一句“我站在大楼前,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渺小的蚂蚁”,更引来无限遐思。如今“40年未改扩建”的政府大楼跃然报端,如同一阵清风扑面而来,博得了无数网友的赞叹,溢美之词充斥眼球。 在这里,笔者也要对嵩明县官方报以掌声,但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甘于身居“寒碜”的办公楼,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把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教育。在尚不富裕的时候,把钱花到了更有意义、更有需要的地方,这才是最值得钦佩的。而在这些举措的后面,显然是一个有长远眼光、有正确政绩观的领导班子,这无疑是最值得欣喜的。此前广受好评的陕西宁陕县也是如此,砸下过半财政收入,率先在全国贫困地区实现15年免费教育,当地百姓公认“在宁陕,最好的房子是校舍”。 对于那些热衷于修建豪华办公楼而在民生领域无所建树的官员来说,政绩观可能就有所不同了,在他们看来,把钱投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或许更充门面。政府办公楼更是门面中的门面,简直相当于政府和城市的脸面,自然舍得花重金好好塑造一番。譬如那个“阜阳白宫”,投资达3000万元之巨,相当于当地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奢华度令人咂舌。 城市的脸面确实重要,塑造好了,地方执政者脸上也有光。但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座奢华的办公大楼就能给城市带来光辉形象、给官员带来好口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座城市是否有脸面,要看它行政是否高效,职能是否健全,治安是否良好,官员是否廉洁;一座城市是否有脸面,要看它公共设施是否发达,医疗教育是否到位,居民是否安居乐业,商业环境是否健康,社会风气是否纯良。如果这些做好了,不但当地百姓会竖大拇指,更会引来大批的投资者,地方执政者脸上自然光彩照人;如果这些方面乏善可陈甚至一塌糊涂,仅仅是一座大楼在充着门面,那地方执政者脸上绝对少不了百姓的唾沫。 当然了,我们并不排斥投资适度、造型得体的政府办公楼,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盖一座不涉嫌豪华的办公楼,应该算是每一个地方政府的权利。而且,只要怀着一颗公仆之心,办公条件好了,也有利于为百姓服务。同样的道理,对于“寒碜”办公楼,也要谨慎审视,毕竟它不能说明官员一定就勤政清廉,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推崇,更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不是有那样的镜头吗——上级官员号召节俭,下级官员就在新官服上打补丁,补丁摞补丁的旧官服成了抢手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