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苛刻要求显然有点矫枉过正了,其实质是在抛弃一个极端的同时又奔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但令“圆梦计划”的初衷难以实现,更让其力求的“公平公正”变形走样。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圆梦计划”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本报今日A13版) 正当社会各界为“寒门难出贵子”而忧心忡忡之时,人大公布“圆梦计划”可算是一个积极的改良信号。其主动向农村学生抛出橄榄枝的行为令人备感欣慰,尽管杯水车薪不足挂齿,但至少代表了一种姿态,而名校的这种姿态或许又能起到典范作用,推动更广层面的改良与调整。 令人颇感遗憾的是,大方向甚为正义的“圆梦计划”在细节上却很不圆满,雷人味儿十足的“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显然有点矫枉过正了。琢磨起来,设置这一条件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两点:确保被推荐的孩子“根正苗红”,都出身寒门;确保没有权钱外力影响招生程序的公平性,读过大学的亲属自然是最大的“威胁”。不可否认,这些想法都很现实,“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条件也够严苛,但却明显包含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意味儿,其实质是在抛弃一个极端的同时又奔向了另一个极端,不但令计划的初衷难以实现,更让其力求的“公平公正”变形走样。 尽管人大对“三代之内无大学生”中的“三代”并没有直系与旁系的详细解释,但一般意义而言,应该直系旁系全包括。如果单指“三代以内直系”的话,这个条件就近乎失去意义了,因为就国情来考虑,假如现在读高三的孩子爸爸或者爷爷是大学生的话,基本就不可能呆在农村了——那个年代,稀缺的大学毕业生可是包分配的“国家干部”。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农村娃因为叔舅姑姨或者哥哥姐姐、堂兄堂姐读过大学就被“圆梦计划”排斥在外,平白失去了一个可能读人大的机会,公平吗?实际上,如今这样的孩子农村非常多,随便一调查,只要家族稍大一点的,堂兄堂姐或者表兄表姐读过大学的情况太多了,如果把他们都排斥在外,这个“圆梦计划”也忒狭隘了吧。 换个角度来看,即使三代之内确实没有大学生的家庭,未必就不能通过权钱影响自主招生的公平性。笔者出身农村,就个人观察来看,如今农村三代之内确无大学生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彻头彻尾的农业户,另一类是经商户。一些经商户虽然并没有出过大学生,但由于经济头脑发达,反而在村里是屈指可数的富户,甚至比那些出过大学生的家庭要好得多。尽管靠商致富,他们也很注重子女的教育,由于人脉广、关系杂、脑子活,他们更有通过潜规则影响招生公平的可能与资本。 苛刻的条件治标不治本,也只是权宜之计,因此难以从根本上保障招生的公平性。实际上,与其在对考生“划成分”上下工夫,倒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规定中学校长必须全面公开招生过程及考生信息,否则该学校推荐的考生不予录取;开通举报热线,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等等。当然,人大本身也要做好这一点,只有机制本身严谨、公平了,才是治本之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