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八毛门”患儿在武汉康复出院。武汉同济医院方面表示,目前小强饮食正常,术后体重比入院时增长1公斤,已经正常进食9天,一个月后将回医院复诊。而当日,当事人家长陈刚也发表了书面道歉信,承认深圳儿童医院此前诊断正确,向儿童医院医生护士说“对不起,请原谅”。 (10月29日《广州日报》) 先来回顾一下“八毛门”:今年9月7日有媒体曝光,深圳人陈刚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症,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数万元;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广州市儿童医院开了仅8毛钱的石蜡油,声称治好了孩子的病。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如今看来,孩子在广州根本没治好,现在去同济医院动了手术才治愈的,当初深圳市儿童医院的诊断是正确的。 现今,患儿家属向医院道歉,医院接受了家属的道歉,这种结局肯定是令各方欣慰的。然而说到当初那场风波,以现在的结果评价孰是孰非很容易,可作为非专业人士,要求其做到当初理性,却不容易。 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李苏伊主任说,“之前的不愉快,既然已经发生了,也改变不了,就让它过去吧。”然而我认为,这场风波虽说伤害了李主任这些医生和他们的医院,却未必没有一点积极意义。首先,通过这场风波使人们认识到了医患之间充分沟通的重要性,特别是患者一方应当理性看待医生诊断;其次,如何在医生、医院与患者之间实现信息对称,实现双方的相互信任,通过这次教训,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医生与医疗机构、患者和社会的共同课题。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发微博说,“‘八毛门’确实太经典了!我坚信‘八毛门’不会因此而关,必定继续演绎一出出情节各异的‘新篇章’。”而我认为,类似的“门”肯定会再有“新篇章”,公众舆论监督医疗卫生工作的必要性,不可能因为一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错误而因噎废食。今天的“八毛门”,是患者一方和公众舆论误解了医生和医院,但这不表明“小病大治”“开大方”“天价医疗费”等现象不存在;不但存在,且大面积存在、很普遍。 我想说的意思是,患者误解医生与医生不负责任的情况都存在;那么,我们不能因为有不负责任的医生就不信任所有的医生,也不能因为一次患者和公众对医生的误解,就把信息不对称的责任全都推给舆论,进而指责舆论监督是“哗众取宠”“闹剧”。即便它是闹剧,我们更应该反思的也是引发闹剧的现实原因。
|
|